江永女书的著作权法保护研究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分类号】:D923.41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远藤织枝;;中国女书的文化价值[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谢志民;;“女书”中的百越文化遗存[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3 曹志耘;赵丽明;;从方言看女书[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年第2期)[C];2004年
4 谢志民;;论女书是瑶字不是汉字[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丽明;;女书文字孤岛现象简析[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5年第1期)[C];2005年
6 李俊娜;;女书、假名初造字比较研究[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潘慎[A];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大典[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范涛;抢救神奇女书[N];北京日报;2002年
2 明星;神秘“女书”下月走出深闺[N];中国妇女报;2004年
3 强洪;让女书之花重新盛开[N];中国妇女报;2005年
4 任洪丽 杜学敏;女书文化重现生机[N];中国妇女报;2005年
5 严农;神奇的女书[N];中国矿业报;2004年
6 马晓京;传承保护女书文化旅游资源刻不容缓[N];中国旅游报;2002年
7 记者 博悦;探索“女书”奥妙 保护“女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戴劲松 石志勇;中国专家抢救世界惟一女性文字——“女书”[N];大众科技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曾衡林;女书文化生态保护区着手筹建[N];湖南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朱永华;读解“女书”的三时态[N];湖南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贺夏蓉;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文婷;江永女书文字的性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欧阳美才;女书中的女性教育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戴文静;边缘主体的存在轨迹[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沙蕾;共性中求个性[D];北京舞蹈学院;2015年
5 贾蕾蕾;女书文字的审美特征及其在男装中的设计应用[D];江南大学;2015年
6 周冠群;女书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彭建华;江永女书的民俗文化解读[D];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段洁馨;基于女书传统文化元素在江永瑶族服饰上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艺鸣;江永女书文字造型及设计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10 刘昭琪;女书的词汇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37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537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