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互联网环境下商标使用共存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4 18:32
   商标使用共存制度来自于美国的“蒂罗斯—莱格特纳斯”规则,根据该规则,客观上处于远方市场、主观上善意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在市场中是可以共存的。我国1982年颁布的商标法没有商标使用共存制度的规定,但是实践中出现很多在先善意使用商标的案例,而司法实践中法院的判决并不一致:有的法院从商标法保护注册商标的理论出发,认为未注册商标的使用就是侵犯了注册商标权人的商标专用权;也有的法院从商标在先使用制度的理论出发,认为在先未注册的商标经长期使用并产生一定影响可以在原使用范围内继续使用,从而能够对抗商标专用权。直到2013年商标法修订时引入了商标在先使用抗辩制度,并且将商标侵权的判定标准修订为“混淆可能性”理论,至此我国在制度上为商标使用共存提供了依据,但依旧没有商标使用共存的表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商标使用共存制度中的原使用范围或者是美国的远方市场概念都有所突破,商标使用共存制度能否跨入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互联网环境下商标使用共存制度的问题由此产生。本文旨在通过对商标使用共存制度加以研究,重点考察互联网环境下商标使用共存制度的可适用性,借鉴域外先进国家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商标使用共存制度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相应问题的可行方案。本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首先介绍商标使用共存的历史状况,主要介绍了域外美国“蒂罗斯—莱格特纳斯”规则的产生及美国商标使用共存的立法状况。同时也介绍了我国商标使用共存制度的缘起和实践。我国商标使用共存制度的依据是商标在先使用抗辩制度,根据该条款,我国对有一定影响的在先使用的未注册商标给予一定程度的弱保护,该规定弥补了我国注册商标制的不足,同时也导致了我国的商标使用共存的结果。第二章则对商标使用共存制度的理论进行分析。首先分析商标使用共存制度存在的原因——近似而不会造成消费者混淆误认,或者说消费者要容忍一定程度的混淆,也体现了一定的利益平衡原则,对在先未注册使用的商标人的商誉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其次分析商标在先使用制度对商标使用共存的适用,对商标先用制度权利说、法益说、抗辩理由说等三种主要学说进行分析研判,指出抗辩理由说更有说服力。再次,分析商标先用制度的限制,因为在解决商标使用共存问题时需要考虑到该限制,我国的商标在先使用人虽然可以提出不侵权的抗辩,但其继续使用商标的行为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是原使用范围和附加适当区别标识等。第三章主要分析互联网对商标使用共存制度带来的挑战,主要从互联网在销售、市场营销和广告方面占据优势地位,对于远方市场和主观善意方面会有所打破,原使用地域范围也难以界定,进而通过美国司法实践中的案例和中国司法实践中的案例分析互联网给商标使用共存制度带来的挑战。第四章则着重分析商标使用共存制度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调适。对此问题,主流观点认为互联网是现实世界的延伸,本文进而将这一问题分成三个小问题:第一,在先未注册商标是通过传统媒介获得市场消费者认知,而后扩展到互联网上的;第二,在先未注册商标是完全通过互联网获得市场消费者认知的;第三,在先未注册商标是部分通过传统媒介、部分通过互联网获得市场消费者认知的。在分析的过程中,提出互联网环境下商誉建立的“九要素”分析方法,“消费者持久印象”和“互联网商标使用共存”规则是互联网环境下商标使用共存制度存在的依据。本文指出商标在先使用制度中原使用范围不应限定在原使用地域范围,同时回应了商标使用共存制度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中调适,并提出互联网环境下商标使用共存制度如何生存的解决办法,建立“互联网商标使用共存”规则,即附加适当区别标识。
【学位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D923.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菲;;浅谈企业商标使用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8年24期

2 马丽萍;;论商标使用与商标侵权判定的关系[J];武陵学刊;2019年02期

3 刘维;;论商标使用在商标侵权判定中的独立地位[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8年01期

4 刘毅;;商标使用及其判断标准省思[J];知识产权;2018年04期

5 王亮;;商标使用行为辨析[J];商业经济;2018年11期

6 王煜佳;;对商标使用的界定标准之“商业活动”的理解[J];中华商标;2018年07期

7 薛缤勇;;企业商标使用应避开的三大误区[J];中华商标;2017年01期

8 ;第一章 总则[J];中国橡胶;2017年06期

9 钟芷馨;;联合商标和防御商标与商标使用义务的冲突[J];法制与社会;2017年23期

10 李士林;;商标使用:商标侵权先决条件的检视与设定[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琼衡;;商标合理使用的判断因素——以地名商标使用为例[A];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C];2015年

2 ;“绿色建筑选用产品”证明商标使用申请流程[A];《中国建材科技》金属与金属复合装饰材料专辑[C];2014年

3 程旭辉;王洁;李臻洋;;军工企业的商标异议策略浅议[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第二部分)[C];2014年

4 陈红兰;;高校校名商标的规范使用与法律完善[A];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C];2015年

5 孙筱晨;;“路过”会不会侵权[A];2015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六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5年

6 李春芳;邱翠;;论产品系列名称中商标符号的正当性使用[A];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C];2015年

7 李亚成;;浅议认定驰名商标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8 ;《绿色建筑选用产品导向目录》管理办法[A];《中国建材科技》金属复合材料专辑(2016年12月)[C];2016年

9 ;《绿色建筑选用产品导向目录》管理办法[A];《中国建材科技》金属与金属复合装饰材料专辑[C];2014年

10 刘润涛;;商标仅用作关键词推广不构成商标使用[A];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黄景莲;我市市场监管部门规范“天赋河套”商标使用行为[N];巴彦淖尔日报(汉);2020年

2 王国浩;如何考量二审诉讼新提交的商标使用证据?[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蒲康林;我市67家企业纳入“四川扶贫”集体商标使用试点[N];巴中日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范丽敏;商标使用不当 风险暗藏其中[N];中国贸易报;2018年

5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 邓卓 罗素云;从驰名商标侵权案件中看商标功能与商标使用的联系[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6年

6 楼先英 孙浩m8 袁嘉琦 金杜律师事务所;OEM商标使用侵权如何认定?[N];国际商报;2017年

7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袁博;适用商标法“不良影响”条款的几个问题[N];人民法院报;2017年

8 吴学安;将姓名作为商标使用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

9 郑斯亮;“老干妈”是口味标识还是商标使用?[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

10 上海知识产权法院 范静波;在先商标使用人的继受者享有商标在先使用抗辩权[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石圣科;侵权视域下的商标/商标标识二分论[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2 王芳;TRIPS协定下注册商标的使用要求[D];复旦大学;2014年

3 黄保勇;未注册商标的法律保护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4 肖声高;保护公共健康视角下的商标使用限制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红岑;注册商标无效宣告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9年

2 徐晶晶;论注册商标不使用撤销制度的完善[D];云南大学;2018年

3 宋晓姗;我国商标使用意图认定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9年

4 徐涛;互联网环境下商标使用共存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9年

5 周赛;注册商标不使用撤销制度中商标使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7年

6 顾洋;不使用撤销制度中“商标使用”的认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7年

7 刘轶军;论“商标使用”的地位及界定中存在的特殊问题[D];深圳大学;2018年

8 何启凡;国际投资中商标使用限制措施法律问题研究[D];宁波大学;2018年

9 佘亚维;关键词广告商标使用认定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10 张颖;注册商标不使用撤销制度中的证据有效性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261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8261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a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