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见义勇为中的民事责任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9 17:31
   见义勇为在弘扬社会正义的同时可能附带产生一些较为复杂的法律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见义勇为可能引致的民事责任问题。要正确处理见义勇为引致的民事责任问题,并科学界定相应的民事责任主体及民事责任范围,首先要从民法学角度正确定义及定性见义勇为。综合我国民法学界对见义勇为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从民法学角度将见义勇为定义为:自然人在没有法定职责及约定义务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国家、集体以及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的安全,在紧急情况下所实施的救济国家、集体、他人权益的行为。此外,虽说见义勇为在表象上与无因管理有较多相似之处,但二者在立法初衷、成立环境、调整主体以及责任范围等方面多有不同,因此有必要从民法角度单独探讨见义勇为及其相关的民事责任问题。在我国民法制度中,从《民法通则》到《民法总则》,已经通过立法及司法解释对见义勇为中的民事责任问题进行了相应规定。其中,《民法总则》第183条、184条是我国民法制度中有关见义勇为的最新规范,第183条回应了填补见义勇为人损失的责任承担主体,第184条明确了见义勇为人对受助人造成的损害无需担责。比较之后可以发现,迄今为止我国调整见义勇为民事责任问题的相关规范虽经历了较为明显的发展变化,但相对于以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及地区为代表的域外立法而言,仍存在理论支撑欠缺、规范内容稍显笼统、司法适用效果有待检验等问题。要对见义勇为引致的民事责任进行全面分析,就要分门别类挨个梳理。首先,见义勇为人可能承担的民事责任问题。见义勇为人对侵权人的民事责任可援引正当防卫理论解释,见义勇为人对无辜第三人的民事责任可援引紧急避险原理解释,见义勇为人对受助人的民事责任按照我国《民法总则》第184条的现行规定进行处理。其次,受益人对见义勇为人的损失填补责任。这其中又分为受益人的“可以补偿”责任及受益人的“应当补偿”责任,文章从责任产生的前提、责任性质及对应的请求权主体等角度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我国现行调整见义勇为人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围绕受益人补偿责任和见义勇为人救助免责展开,相关内容都集中体现在《民法总则》第183条、184条中。当前,应立足于法律适用的角度尝试分析我国《民法总则》第183条、184条面临的适用困境并找到相应的突破路径。《民法总则》第183条对于受益人补偿范围如何确定、诉讼中受益人与见义勇为人之间的证明责任如何分配、与相似的无因管理条款在司法适用中的顺位如何明确等问题均未作出必要回应。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建议以见义勇为人遭受的实际损失界定受益人的补偿范围,以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缓解见义勇为人的诉讼负担,并明确第183条较无因管理条款的优先适用地位。此外,《民法总则》第184条也存在容易导致救助人与受助人利益失衡、忽略对救助人善意的考量、加重受助人的损害及过度放纵救助人行为自由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建议第184条在司法适用中应突出考察救助人的善意动机,明确受助人对救助人的主观过错承担证明责任,对受助人拒绝救助的法律效果予以认定,并援引比例原则确定救助人的责任范围。平衡见义勇为人与受益人二者间的利益关系是见义勇为民事责任相关规定应起到的作用。我国现行立法主要通过受益人的补偿责任去平衡二者间的利益关系,容易加重受益人的负担,引致新的法律纠纷。为更好地保护见义勇为人,可以考虑突破民事责任的范畴,通过多元化救济渠道填补见义勇为人的损失,以缓和受益人的民事责任,如此可更加公平地调整见义勇为人与受益人间的关系,也能够从侧面强化我国见义勇为民事责任相关法律规定的实施效果。
【学位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D923.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见义勇为中民事责任的规制现状分析
    2.1 民法学视角下的见义勇为
        2.1.1 见义勇为的民法学内涵
        2.1.2 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的关系
    2.2 我国民法调整见义勇为中民事责任的规定
        2.2.1 我国民法调整见义勇为中民事责任的现行规定
        2.2.2 我国民法调整见义勇为中民事责任相关规定的比较分析
    2.3 国外法中与见义勇为民事责任相关的规定
        2.3.1 法国法中与见义勇为民事责任相关的规定
        2.3.2 日本法中与见义勇为民事责任相关的规定
        2.3.3 美国法中与见义勇为民事责任相关的规定
第三章 见义勇为人救助不当所承担的民事责任
    3.1 见义勇为人救助不当对侵权人所承担的民事责任
    3.2 见义勇为人救助不当对第三人所承担的民事责任
    3.3 见义勇为人救助不当对受助人所承担的民事责任
第四章 受益人对见义勇为人的补偿责任
    4.1 受益人的“可以补偿”责任内容剖析
        4.1.1 受益人的“可以补偿”责任适用前提
        4.1.2 受益人的“可以补偿”责任性质界定
        4.1.3 受益人的“可以补偿”责任请求权主体
    4.2 受益人的“应当补偿”责任内容剖析
        4.2.1 受益人的“应当补偿”责任适用前提
        4.2.2 受益人的“应当补偿”责任性质界定
        4.2.3 受益人的“应当补偿”责任请求权主体
第五章 从法律适用角度突破见义勇为民事责任相关规定的困境
    5.1 我国受益人补偿责任相关法律规定面临的适用困境及突破
        5.1.1 受益人补偿责任相关法律规定面临的适用困境
        5.1.2 突破受益人补偿责任相关法律规定适用困境的建议
    5.2 我国见义勇为人救助免责相关法律规定面临的适用困境及突破
        5.2.1 见义勇为人救助免责相关法律规定面临的适用困境
        5.2.2 突破见义勇为人救助免责相关法律规定适用困境的建议
第六章 从侧面强化我国见义勇为民事责任相关规定的实施效果
    6.1 侧面强化的路径—多元化救济见义勇为人
        6.1.1 多元化救济见义勇为人的理论基础
        6.1.2 我国多元化救济见义勇为人的立法现状
    6.2 侧面强化路径的完善—明确各种救济方式间的适用关系
        6.2.1 我国立法尚未明确各种救济方式间的适用关系
        6.2.2 明确各种救济方式间的适用关系以缓和受益人的民事责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良,张维;网络银行的民事责任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2期

2 王凡;“分公司”民事责任问题思考[J];中国律师;1995年03期

3 兰先昌;浅析开办单位的民事责任问题[J];法律适用;1999年08期

4 张铭泉;;打车软件服务纠纷的民事责任问题简析[J];法制与社会;2019年11期

5 杨立新 ,尹艳;关于侵权小说编辑出版者的民事责任问题[J];法学评论;1994年02期

6 中国人民银行九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骆钰;黎建新;;银行卡欺诈民事责任问题研究[J];武汉金融;2011年12期

7 陈宇;;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研究[J];会计师;2017年01期

8 李兴树;汪国献;;上级主管机关承担民事责任问题的探讨[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9 杨婧;;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J];商品与质量;2010年S8期

10 李明辉;财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责任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05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琛;见义勇为中的民事责任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9年

2 周迁凤;论人工智能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问题[D];西南政法大学;2018年

3 甘治琦;特许经营中的民事责任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宋丹;我国校车事故的民事责任问题分析[D];西北大学;2013年

5 田世云;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6 邱润根;美国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黄木子;专家民事责任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许华荣;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民事责任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艳昇;律师事务所在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中的民事责任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10 王寅;认证机构民事责任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767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8767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e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