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禁止“啃老”的地方立法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14 05:52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对于老年人权益的保障显得尤为重要。“啃老”现象对于我国的老年人赡养造成了消极影响。地方立法禁止“啃老”是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细化和扩充。本文首先对禁止“啃老”地方立法的立法目的、立法表述以及责任设置方面进行分析,明确法律条文的基本含义。此后,笔者对关于地方立法禁止“啃老”的相关争议进行整理和分析,剖析两类观点的价值取向。第三部分,笔者通过社区访谈和问卷调查等资料,将对禁止“啃老”这一道德行为的法律化之实效进行分析。从立法目的来看,禁止“啃老”地方立法的初衷值得肯定,但是道德入法面临“界定难”和“执行难”的问题。从实施效果来看,立法禁止“啃老”能防范“更差”的情况发生但不能实现“更好”地赡养老人,以及难以产生法律意义上的威慑和惩戒效果。 

【文章来源】:新疆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中国老龄社会的来临
    (二)中国“啃老”问题出现的原因
    (三)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的必要
    (四)本文的写作素材与分析思路
一、禁止“啃老”的地方立法规则设置
    (一)禁止“啃老”的立法目的
        1.贯彻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2.倡导敬老爱老的家庭道德
        3.弥补道德约束的非强制性
    (二)禁止“啃老”的立法表述
        1.“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之界定
        2.老人具备拒绝经济资助要求的权利
        3.不得骗取、克扣或者强行索取老年人财物
    (三)对“啃老”行为的责任设置
        1.训诫和责令具结悔过
        2.民事责任
        3.行政责任
        4.准用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禁止“啃老”地方立法引发的学术争议
    (一)肯定观点及对其评析
        1.肯定观点及主张
        2.软法积极导向作用
    (二)否定观点及对其评析
        1.否定观点及主张
        2.操作性弱且难以执行
三、道德行为为何法律化及其实效分析
    (一)从赡养到“啃老”现象的普遍程度
        1.较多承担赡养责任的年龄段与家庭特征
        2.“啃老”现象高发的年龄段与家庭特征
    (二)老年人对“啃老”问题认识与反应
        1.老年人情愿被“啃老”的情形
        2.老年人拒绝被“啃老”的情形
        3.老年人权益受损较少寻求救济
    (三)禁止“啃老”对落实家庭赡养作用有限
        1.道德入法面临“界定难”和“执行难”
        2.能防范“更差”不能实现“更好”赡养
        3.难以产生法律意义上的威慑和惩戒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2976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976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e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