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发布时间:2021-02-10 16:11
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隐私权在我国正处于保护的起步性阶段,并且主要在民商事领域进行保护,宪法中则依据一些人格尊严保护性条款来保护隐私权。但是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隐私权已经开始不在局限于传统领域,开始向互联网领域发展,逐渐发展成了网络隐私权,所以网络隐私权有着传统隐私权的一些内涵,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要根据网络隐私权自身的特点来对网络隐私权进行单独保护。另外,政府也在网络科技发展的今天跟上了时代步伐,利用互联网来开展政府监听和获取公民隐私,而政府公权力机关不当的行使权力就可能对公民网络隐私权造成侵害,所以为了对抗这些政府公权力就需要从宪法高度来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另外,加强对网络隐私权的宪法保护既满足了人格尊严高度的人权保护要求,也可以起到对抗公权力侵犯网络隐私的作用,更能建立起一种由宪法指引的较为系统化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律体系。本文包含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的发展概况,探索了隐私、隐私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逐渐发展出来的网络隐私权的相关概念,并介绍了它与传统隐私权的多方面差别,又从宪法角度解读了网络隐私权的概念和特征,最终初步分析了在我国进行网络隐私权...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立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宪法保护概论
2.1 隐私权与网络隐私权发展概况
2.1.1 隐私及隐私权发展历程
2.1.2 网络隐私权内涵
2.1.3 网络隐私权和传统隐私权的区分
2.2 网络隐私权的宪法界定
2.2.1 宪法中网络隐私权含义
2.2.2 网络隐私权的宪法特性
2.3 网络隐私权宪法保护的基础
2.3.1 价值基础
2.3.2 现实基础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保护现状及宪法保护的必要性
3.1 网络隐私权侵权主体及方式
3.1.1 网络隐私权侵权主体
3.1.2 政府侵犯网络隐私权方式
3.2 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3.2.1 .宪法中隐含的隐私权
3.2.2 其他公、私法领域对隐私权的规定
3.2.3 网络及个人信息法律文件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3.3 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3.3.1 宪法对网络隐私权定性模糊且没有明确规定
3.3.2 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缺乏宪法指引导致立法混乱
3.3.3 网络隐私权行政侵权严重
3.3.4 缺乏完善的网络隐私权宪法救济
3.4 网络隐私权宪法保护的必要性
3.4.1 有利于实现保障人格尊严的终极价值
3.4.2 有利于建立系统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律体系
3.4.3 有利于抵御政府公权力机关侵权
3.4.4 网络隐私权入宪符合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域外网络隐私权的宪法保护模式借鉴
4.1 域外隐私权保护模式
4.1.1 美国
4.1.2 德国
4.1.3 欧盟
4.2 域外隐私权宪法保护的借鉴
4.2.1 网络隐私权的宪法保护要结合本国历史和法律传统
4.2.2 要确立隐私权的宪法地位
4.2.3 完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
4.2.4 将行业自律作为辅助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宪法保护的构想
5.1 隐私权入宪为网络隐私权保护提供直接的宪法依据
5.1.1 调整宪法条款以确定隐私权宪法地位
5.1.2 通过宪法解释保护网络隐私权
5.2 依据宪法规范建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专门立法
5.2.1 确立我国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的分散立法模式
5.2.2 完善《网络安全法》
5.3 完善网络隐私权的宪法救济制度
5.3.1 完善合宪性审查制度
5.3.2 完善普通诉讼与合宪性审查制度的衔接
5.4 强化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政府责任
5.4.1 强化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5.4.2 强化政府监管的具体措施
5.5 加强行业自律
5.5.1 加强对行业自律的行政监管
5.5.2 加强相关行业的自我监督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027635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立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宪法保护概论
2.1 隐私权与网络隐私权发展概况
2.1.1 隐私及隐私权发展历程
2.1.2 网络隐私权内涵
2.1.3 网络隐私权和传统隐私权的区分
2.2 网络隐私权的宪法界定
2.2.1 宪法中网络隐私权含义
2.2.2 网络隐私权的宪法特性
2.3 网络隐私权宪法保护的基础
2.3.1 价值基础
2.3.2 现实基础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保护现状及宪法保护的必要性
3.1 网络隐私权侵权主体及方式
3.1.1 网络隐私权侵权主体
3.1.2 政府侵犯网络隐私权方式
3.2 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3.2.1 .宪法中隐含的隐私权
3.2.2 其他公、私法领域对隐私权的规定
3.2.3 网络及个人信息法律文件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3.3 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3.3.1 宪法对网络隐私权定性模糊且没有明确规定
3.3.2 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缺乏宪法指引导致立法混乱
3.3.3 网络隐私权行政侵权严重
3.3.4 缺乏完善的网络隐私权宪法救济
3.4 网络隐私权宪法保护的必要性
3.4.1 有利于实现保障人格尊严的终极价值
3.4.2 有利于建立系统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律体系
3.4.3 有利于抵御政府公权力机关侵权
3.4.4 网络隐私权入宪符合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域外网络隐私权的宪法保护模式借鉴
4.1 域外隐私权保护模式
4.1.1 美国
4.1.2 德国
4.1.3 欧盟
4.2 域外隐私权宪法保护的借鉴
4.2.1 网络隐私权的宪法保护要结合本国历史和法律传统
4.2.2 要确立隐私权的宪法地位
4.2.3 完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
4.2.4 将行业自律作为辅助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宪法保护的构想
5.1 隐私权入宪为网络隐私权保护提供直接的宪法依据
5.1.1 调整宪法条款以确定隐私权宪法地位
5.1.2 通过宪法解释保护网络隐私权
5.2 依据宪法规范建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专门立法
5.2.1 确立我国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的分散立法模式
5.2.2 完善《网络安全法》
5.3 完善网络隐私权的宪法救济制度
5.3.1 完善合宪性审查制度
5.3.2 完善普通诉讼与合宪性审查制度的衔接
5.4 强化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政府责任
5.4.1 强化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5.4.2 强化政府监管的具体措施
5.5 加强行业自律
5.5.1 加强对行业自律的行政监管
5.5.2 加强相关行业的自我监督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027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3027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