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我国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责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3 23:19
  本文对我国金融机构的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和国外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的相关方面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制度在我国国内的实际执行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其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首先,在金融领域中“金融消费者”概念的缺失和金融领域“生活消费”的解释困境,这种情况使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的权利要求主体模糊。其次,我国国内金融机构缺乏对金融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的告知和保护的义务的规定。再次,在实践中法律规定的与金融消费者弱势地位不相称的举证责任,使金融机构的欺诈行为难以证明。最后,对于赔偿数额和计算的方法在司法实践中也不太合理。因此,基于以上几点内容,文章中首先对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的含义、特征、性质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其次,本文通过对法律和案例的研究,了解到我国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的现状以及司法判决的现状存在的弊端。第三,本文从对“金融消费者”的概念的缺失,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的请求权的主体不明确,金融机构专业性和特殊性的告知和保障义务不明确,以及金融机构欺诈证明责任的分配和司法赔偿的数额和计算方面的不完善这几个角度的分析,揭示了我国金融...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责任的理论基础
    (一)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含义和特征
        1.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含义
        2.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责任的特征
    (二)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性质
        1.私法性质
        2.公法性质
        3.兼具公私法属性
        4.不同性质的评价
    (三)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功能
        1.补偿功能
        2.激励功能
        3.制裁功能
        4.遏制功能
二、我国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责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责任的现状
        1.我国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基本制度
        2.我国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司法裁判情况
    (二)我国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责任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权利主体界定模糊
        2.金融机构告知义务的认定标准模糊
        3.证明责任分配不合理
        4.惩罚性赔偿数额的计算和依据不合理
三、域外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制度与借鉴
    (一)美国的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
        1.早期美国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的发展
        2.当代美国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的改革
    (二)英国的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
        1.早期英国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的发展
        2.当代英国金融机构的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的改革
    (三)对域外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的评价及借鉴
        1.综合考量惩罚性赔偿的实施标准
        2.合理规定惩罚性赔偿金的上限
四、完善我国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建议
    (一)清晰界定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的权利主体
    (二)明确金融机构告知义务的认定标准
        1.完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风险披露
        2.规定金融机构的通知义务
    (三)制定合理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
    (四)合理化惩罚性赔偿数额的计算和依据
        1.合理设计惩罚性赔偿的计算标准
        2.合理设计惩罚性赔偿的计算依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金融机构惩罚性赔偿责任落空的反思与制度完善[J]. 阳建勋.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9(05)
[2]论证券机构虚假陈述的惩罚性赔偿责任[J]. 钱玉文,周晓杰.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9(04)
[3]“金融消费者”概念检讨——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坐标[J]. 姚佳.  法学. 2017(10)
[4]论商品房买卖中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法律适用[J]. 钱玉文.  现代法学. 2017(05)
[5]解构与重构:“消费者”概念再出发[J]. 马一德.  法学评论. 2015(06)
[6]《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欺诈行为”的认定[J]. 肖斌.  河北法学. 2015(10)
[7]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发展——以功能实现为视角[J]. 肖斌.  理论月刊. 2015(08)
[8]论多倍赔偿的基数确定——最高人民法院第17号指导案例研究[J]. 李友根.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5(01)
[9]金融消费者:制度本源与法律取向[J]. 林越坚.  政法论坛. 2015(01)
[10]金融消费者的法律定义[J]. 邢会强.  北方法学. 2014(04)



本文编号:3117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3117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0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