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信用权法定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4 06:50
  民事主体以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履行给付义务意愿的信赖评价为基础而享有利益的保有、利用、处分和维护的权利,即为信用权。信用权是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项独立的人格权。互联网科技、区块链技术、大数据等新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权利主体可基于其信用在银行、互联网金融等金融机构直接或间接地获取信用利益满足日常生活和经济交往的需要,这说明多领域已经产生了基于数字时代的普遍信用利益。伴随人们逐利心的驱使,信用侵权现象屡见不鲜,而我国至今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信用权,在法律规定上处于空白状态。信用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利益冲突,民事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时枉顾道德的底线损人利己,加之信用法律制度不健全,未能有效地保护信用并惩罚失信行为人。司法实践中司法裁判没有明确的判决依据,只能间接保护信用利益,且对信用保护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无法提供周全的解决办法。我国是制定法国家,司法判决是法律运行的结果。法院在信用侵权案件中基本不会出现认定侵犯信用权的情况,即使出现承认信用侵权的判决,也不会当然作为下一次审判的依据,这就无法从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期性中保护信用权利。我国正在法治社会的道... 

【文章来源】:长春理工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2 信用权法定化的前提
    2.1 信用权的概念和特征
        2.1.1 信用权的概念
        2.1.2 信用权的特征
    2.2 信用权的性质
        2.2.1 信用权性质的既有观点
        2.2.2 对既有观点的评析
        2.2.3 信用权是一种独立人格权
3 信用权法定化的必要性
    3.1 司法实践需要信用权法定化
        3.1.1 司法裁判中没有判决依据
        3.1.2 信用损害救济缺少法律制度支撑
    3.2 社会发展需要信用权法定化
        3.2.1 信用权法定化是解决信用缺失的必要环节
        3.2.2 信用权法定化是信用保护的法律对策
        3.2.3 信用权法定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4 信用权法定化的可行性
    4.1 社会需要信用权法定化
        4.1.1 良好信用秩序重建的需求
        4.1.2 信用经济的基础和保障
    4.2 法律体系需要信用权制度
        4.2.1 完善民法体系的需要
        4.2.2 完善征信体系的要求
        4.2.3 信用权与民法中的其他权利不冲突
5 信用权法定化的思路
    5.1 域外信用保护的思路借鉴
        5.1.1 域外信用保护思路对我国的借鉴
        5.1.2 我国信用保护模式的选择
    5.2 建立和完善相关信用权法律制度
        5.2.1 民法中确立信用权
        5.2.2 制定配套的单行法律法规
    5.3 完善信用权实现的相关配套措施
        5.3.1 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管理制度
        5.3.2 加强信息输出和评级的监管
        5.3.3 规范信用信息的范围和收集方式
    5.4 信用权保护应注意的问题
        5.4.1 明确信用救济的合理范围
        5.4.2 重视权利主体的能动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信用权的性质及其保护路径[J]. 陈宾.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9(01)
[2]个人信用权益保护的司法困境及其解决之道——以个人信用权益纠纷的司法案例(2009-2017)为研究对象[J]. 张继红.  法学论坛. 2018(03)
[3]民法典编纂中信用权保护模式的立法选择[J]. 尚国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4]新兴权利研究的几个问题[J]. 姚建宗,方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5]论权利法定化[J]. 陈红岩,尹奎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6]对人格权财产化和财产权人格化统一解释的初步思考[J]. 姜福晓.  理论月刊. 2013(09)
[7]信用立法之法理分析[J]. 何玲丽.  理论月刊. 2013(04)
[8]论作为独立人格权的信用权[J]. 何国强.  社会科学家. 2012(07)
[9]信用的权利化及其民法保护[J]. 李新天,孙聪聪.  时代法学. 2012(03)
[10]论市场信用与诚实信用的互动[J]. 耿卓,孙玲.  浙江学刊. 2011(01)

硕士论文
[1]论信用权立法[D]. 石夏风.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6
[2]信用权及其独立化研究[D]. 刘海玉.中南大学 2007
[3]信用权制度探究[D]. 肖道斌.华中师范大学 2006
[4]论信用权[D]. 刘玉环.华东政法学院 2006
[5]论信用权的内涵及其法律保护[D]. 崔维.山东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17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3117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4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