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赔礼道歉非责任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5 20:04

  本文关键词:赔礼道歉非责任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赔礼道歉含有承认错误与表示歉意之义,具有抚慰受害人精神损害、惩罚侵权人、定纷止争等法律功能。1986年《民法通则》首次将赔礼道歉规定为一种民事责任方式,2009年《侵权责任法》将其细化为一种侵权责任方式。与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责任方式不同,赔礼道歉具有人身专属性、自愿性和语言性等特征,一般适用于侵害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和名誉权等人格权益场合。其强制执行方式一般为公开判决书,由侵权人承担相关费用。在比较法上,大陆法系并无赔礼道歉责任方式的法律规定。部分国家和地区,虽有法律规定恢复名誉之“适当处分”,存在“登报道歉”、“道歉广告”等判决,但从其相关法学理论以及宪法判决看,或裁定强制赔礼道歉判决违宪,或将“赔礼道歉”仅作为恢复名誉之手段。英美法系不仅否定赔礼道歉作为责任方式,而且通过设置“安全港”制度,禁止将赔礼道歉作为承认过错或承担责任的证据;同时通过设置“赔罪提议”制度,将赔礼道歉作为裁量相关损害赔偿额的因素。可见,在域外法上,赔礼道歉并未成为一种独立的侵权责任方式。在理论上,关于赔礼道歉是否应作为责任方式,主要存有肯定说和否定说的争议。肯定说认为赔礼道歉责任方式具有抚慰精神损害的作用,可促进人际关系改善,提高诉讼效率,起到教育社会等法律效果。否定说则认为将赔礼道歉作为责任方式将产生违宪、扰乱侵权责任体系、无法有效保护受害人权益等不利后果。本文立足于赔礼道歉作为责任方式的立法目的及实施现状,运用实证研究和比较法研究方法,发现赔礼道歉作为责任方式存在诸多缺陷,并已背离立法初衷。赔礼道歉的自愿性特征与法律的强制性特征相冲突。赔礼道歉作为责任方式造成法律与道德的界限模糊,产生违反人格尊严、言论自由等宪法权利问题,导致民法逻辑混乱。同时其缺少强制执行手段、易异化为同态复仇、导致虚假赔礼道歉泛滥而使得司法效果不佳。从我国的立法与司法现状出发,结合域外法的先进成果,本文建议我国应否定赔礼道歉作为一种独立的侵权责任方式,以惩罚性赔偿予以替代,发挥惩罚性赔偿在人身侵权领域弥补受害人精神损害、惩戒侵权人以及预防教育等解决纠纷的作用;我国应规定在裁量人身侵权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额时,将侵权人做出赔礼道歉作为减轻情节的考虑因素;我国应设置“安全港”制度,否定赔礼道歉的证据效力,从而鼓励当事人双方积极达成和解,提高诉讼效率。
【关键词】:赔礼道歉 人格尊严 惩罚性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 “安全港”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3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10
  • 引言10-12
  • 一、赔礼道歉概述12-31
  • (一) 赔礼道歉的概念与特征12-17
  • 1. 赔礼道歉的概念12-15
  • 2. 赔礼道歉的特征15-17
  • (二) 赔礼道歉的适用范围与适用方式17-21
  • 1. 赔礼道歉的适用范围17-19
  • 2. 赔礼道歉的适用方式19-21
  • (三) 赔礼道歉侵权责任方式的确立与发展21-26
  • 1. 赔礼道歉的确立22-24
  • 2. 赔礼道歉的发展24-26
  • (四) 赔礼道歉与相关侵权责任方式的比较26-31
  • 1. 赔礼道歉与消除影响26-27
  • 2. 赔礼道歉与恢复名誉27-28
  • 3. 赔礼道歉与停止侵害28-29
  • 4. 赔礼道歉与赔偿损失29-31
  • 二、赔礼道歉之域外法考察31-57
  • (一) 大陆法系法律规定及判例31-36
  • 1. 德国法律规定31-32
  • 2. 法国法律规定32-33
  • 3. 日本法律规定及判例33-34
  • 4. 韩国法律规定及判例34-35
  • 5. 我国台湾地区法律规定35-36
  • (二) 英美法系法律规定及判例36-53
  • 1. 美国法律规定及判例37-44
  • 2. 英国法律规定及判例44-46
  • 3. 加拿大法律规定46-47
  • 4. 澳大利亚法律规定47-50
  • 5. 我国香港地区法律规定50-53
  • (三) 两大法系赔礼道歉的相关启示53-57
  • 1. 大陆法系判例对赔礼道歉存有分歧54
  • 2. 英美法系相关法律否定赔礼道歉责任54-55
  • 3. 两大法系赔礼道歉均不作为侵权责任方式55-57
  • 三、赔礼道歉作为侵权责任方式的理论争议57-66
  • (一) 赔礼道歉作为侵权责任方式之肯定说57-61
  • 1. 赔礼道歉是责任体系的必要内容57-58
  • 2. 赔礼道歉具有抚慰精神损害的作用58-59
  • 3. 赔礼道歉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59-61
  • (二) 赔礼道歉作为侵权责任方式之否定说61-66
  • 1. 赔礼道歉具有局限性61-62
  • 2. 赔礼道歉导致责任体系逻辑混乱62-63
  • 3. 赔礼道歉责任违背宪法权利63
  • 4. 赔礼道歉责任缺乏域外法的实践支持63-66
  • 四、赔礼道歉作为侵权责任方式的缺陷66-76
  • (一) 背离立法初衷66-68
  • (二) 制造法律困局68-73
  • 1. 模糊法律与道德的界限68-69
  • 2. 产生违宪难题69-71
  • 3. 导致民法逻辑混乱现象71-73
  • (三) 陷入司法困境73-76
  • 1. 无强制执行力73-75
  • 2. 司法效果不好75-76
  • 五、赔礼道歉重构建议76-93
  • (一) 惩罚性赔偿代替赔礼道歉76-84
  • 1. 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具有扩大趋势76-79
  • 2. 惩罚性赔偿替代赔礼道歉具有可行性79-82
  • 3. 相关制度建构建议82-84
  • (二) 赔礼道歉作为责任减轻情节84-89
  • 1. 赔礼道歉减轻责任的合理性84-86
  • 2. 赔礼道歉减轻责任的英美法实践86-87
  • 3. 相关制度建构建议87-89
  • (三) 引入赔礼道歉“安全港”制度89-93
  • 1.“安全港”制度的定义89
  • 2. “安全港”制度的起源与现状89-91
  • 3. 相关制度建构建议91-93
  • 结语93-94
  • 参考文献94-100
  • 致谢100-1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淑玲;;错案之错因与责任方式分析——基于法律逻辑学的视角[J];辽宁警专学报;2007年01期

2 刘家安;;侵权责任方式的类型化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3 刘朋;;论石油货主承担油污责任方式的变化——以“埃里卡”案判决为视角[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8年06期

4 魏振瀛;;侵权责任方式与归责事由、归责原则的关系[J];中国法学;2011年02期

5 张世伟;;论侵害隐私权的民事责任方式[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6 刘海鸥;;论古代罗马侵权责任方式发展演变[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7 崔建远;;论归责原则与侵权责任方式的关系[J];中国法学;2010年02期

8 李先伟;;侵害物权的责任方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期

9 潘黎;;论城市房屋拆迁侵权类型及其责任方式[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04期

10 蒋丹;;商标侵权纠纷是否适用赔礼道歉[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法官 张冬梅;如何适用停止侵权的责任方式[N];人民法院报;2010年

2 楚雄彝族自治州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 李志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新举措[N];云南日报;2014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王利明;为什么需要强制赔礼道歉[N];人民法院报;2012年

4 ;《规定》赋予市场新的机遇[N];期货日报;2003年

5 ;如何确定域名侵权的构成要件及责任方式[N];人民法院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丁晓婷;赔礼道歉非责任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6年

2 邓春颖;论我国民法上的侵权责任方式[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俞越珏;突发性事件中企业的社会责任方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汪忠;名人虚假广告代言的法律规制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赔礼道歉非责任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87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3687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7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