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网络侵权中的“避风港”规则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6 01:22

  本文关键词:网络侵权中的“避风港”规则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避风港”规则 网络服务提供者 间接侵权


【摘要】:随着互联网经济和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著作权保护已延伸至互联网这一新兴领域。互联网在加速信息传播和资源高效利用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越性,其为世界各地区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由此带来的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也日益突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给著作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有效保护著作权,又不违背开放分享、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精神”,这就需要准确地认识网络著作权中的利益平衡问题。网络服务提供者通常不会直接侵犯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但网络服务提供者为网络终端用户所提供的服务往往会被认定为间接侵权。网络服务提供者是互联网产业的重要主体,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生产力。关于如何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地位和责任承担的问题是知识产权理论和实务界争论最多的焦点问题之一。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法律责任的领域通常会涉及到著作权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特别是侵犯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尤为突出。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新兴的网络版权保护领域中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著作权侵权问题,即网络服务提供者仅作为“平台供应商”提供服务时,用户未经著作权人授权许可通过其提供的服务实施侵权行为,在此种情形下网络服务提供者应承担何种侵权责任。为了促进互联网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法律需要按照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新需求,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进行适当限制。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限制,其目的在于更加有效保护著作权的同时,也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既让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与其主观过错相应的责任,又避免使其承担过重的责任,从而兼顾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以期构建良好的互联网法治生态。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产生初期,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纠纷开始进入司法裁判领域。美国、欧洲等互联网新兴地区较早的出现了此种判例。法院在审理涉及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诉讼时,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裁判标准,没有区分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导致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侵权的裁判不一。1998年美国实施的《数字千禧年版权法》(英文:,简称)中规定了“避风港”规则,其规则意在为符合特定条件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不承担赔偿责任提供法律支持。虽然《数字千禧年版权法》的制定是为了解决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问题,但却另辟蹊径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限制角度切入,从而为互联网产业的良性发展营造了宽松的空间。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都借鉴DMCA的立法模式,在立法中规定了“避风港”条款。我国在《关于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侵权责任法》、《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商免于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又称“避风港”规则。本文主要研究网络侵权中的“避风港”规则,从“避风港”规则的产生、基本内容及制度功能与发展趋向入手,梳理我国“避风港”规则的相关制度,通过典型案例指出“避风港”规则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一些完善意见。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简要说明了“避风港”规则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基本意义,阐述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免责。第二章,本章解读了我国网络著作权保护的立法现状,按照法律及相关规定出台的先后顺序阐述我国的“避风港”规则,指出对于“避风港”规则的规定越来越明晰合理,提高了解决权利人与网络服务提供者纠纷的效率。第三章,围绕出现纠纷较多的搜索或链接服务及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等领域,研究我国司法实践中适用“避风港”规则的典型案例,并结合案例整理分析如何适用“避风港”规则来认定搜索或链接服务及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等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版权侵权责任。第四章,本章介绍了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的认定适用过错责任,分析了如何在“避风港”规则下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主观过错,指出我国“避风港”规则存在的问题,并对完善“避风港”规则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避风港”规则 网络服务提供者 间接侵权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3.4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引言11-12
  • 第1章 “避风港”规则概述12-24
  • 1.1 “避风港”规则的产生背景12-17
  • 1.1.1 Playboy Enterprises v. George Frena案——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直接侵权责任12-14
  • 1.1.2 Arista 诉 USENET.com 案——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共同侵权责任14-15
  • 1.1.3 Netcom案——网络服务提供者不承担侵权责任15-17
  • 1.2 “避风港”规则的基本内容17-21
  • 1.2.1 “避风港”规则的概念17
  • 1.2.2 “避风港”规则的具体内容17-19
  • 1.2.3 与 “避风港”规则相关的概念19-21
  • 1.3 “避风港”规则的基本价值21-24
  • 1.3.1 “避风港”规则的意义21-22
  • 1.3.2 “避风港”规则的例外之 “红旗标准”22-24
  • 第2章 我国关于”避风港”规则的立法规制24-30
  • 2.1 我国关于 “避风港”规则的立法情况分析24
  • 2.2 我国有关 “避风港”规则的相关制度24-30
  • 2.2.1 《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2000年)24-25
  • 2.2.2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6 年)25-26
  • 2.2.3 《侵权责任法》(2009 年)26-27
  • 2.2.4 《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2 年)27-30
  • 第3章 我国司法实践中的 “避风港”规则30-39
  • 3.1 搜索、链接服务提供商的侵权责任认定30-33
  • 3.1.1 浙江泛亚电子商务公司诉百度MP3下载侵权案30-31
  • 3.1.2 十一大唱片公司诉雅虎案31-32
  • 3.1.3 “十一大唱片公司诉雅虎案”与 “泛亚诉百度案”比较32-33
  • 3.2 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商的侵权责任认定33-36
  • 3.2.1 新传在线诉土豆网案33-34
  • 3.2.2 “土豆网”的过错判断34-36
  • 3.3 P2P服务提供商的侵权责任认定36-39
  • 3.3.1 步升音乐诉飞行网案36-37
  • 3.3.2 P2P服务提供商间接侵权的认定理念37-39
  • 第4章 我国 “避风港”规则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思考39-44
  • 4.1 我国 “避风港”规则存在的问题39
  • 4.2 “避风港”与过错归责的关系39-41
  • 4.3 “避风港”规则适用的完善思考41-44
  • 4.3.1 完善权利人提出 “有效通知”的标准41-42
  • 4.3.2 明确 “应知”与 “有合理理由知道”42-43
  • 4.3.3 “红旗标准”与对 “红旗标准”的超越43-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4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仇壮丽;沈丽;刘志;;网络服务提供者义务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8年10期

2 陈锦川;;网络服务提供者过错认定的研究[J];知识产权;2011年02期

3 鲁春雅;;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的类型化解读[J];政治与法律;2011年04期

4 陈杭燕;钱腾飞;;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薛虹;;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信息提供义务[J];中国版权;2012年04期

6 尹超;;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研究[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年03期

7 罗斌;;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形态研究[J];法律适用;2013年08期

8 李强;付聪;;论我国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19期

9 徐伟;;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认定新诠——兼驳网络服务提供者“应知”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10 刘涛;;论我国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J];法制与社会;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宋红波;;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2 范围;;BBS网站在“人肉搜索”侵权中承担的法律责任[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4辑)[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光明;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商标侵权责任[N];江苏经济报;2014年

2 主持人:吴丽华(实习生);强化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社会责[N];科技日报;2006年

3 陈惠珍 上海浦东新区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辨析[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徐隽;激发网络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年

5 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 杨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不作为不是帮助[N];人民法院报;2013年

6 赵远;浅析网络犯罪中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事责任[N];法制日报;2014年

7 孙金青;履行好网络服务提供者的配合义务[N];人民邮电;2006年

8 记者 谢文英;网络服务提供者包括哪些尚须明确[N];检察日报;2009年

9 乔新生;规范网络选择权刻不容缓[N];法制日报;2010年

10 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姚建军;网络服务提供者注意义务程度辨析[N];人民法院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世柱;数字时代网路环境中合理使用原则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东;论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内容的消除义务[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孙欣欣;我国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3 周亮亮;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2年

4 陈丹丹;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3年

5 邱文青;在线版权实施: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和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13年

6 刘庆龙;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3年

7 刘思琦;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8 艾燕飞;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著作权侵权责任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9 李晶;网络人格权侵权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10 王竹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著作权间接侵权责任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574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574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8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