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论以物抵债合同的法律适用

发布时间:2017-08-02 02:03

  本文关键词:论以物抵债合同的法律适用


  更多相关文章: 以物抵债 债之更改 买卖合同 抵债物 意思自治


【摘要】:以物抵债合同是一个大的法律概念,一般认为其包括代物清偿、流质契约、让与担保、债之更改、债的更新五种,但在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下,其皆为无名合同,且其中的流质契约和让与担保实际为我国法律所禁止。而其中的代物清偿因其实践性的构成要件,对当代意思自治原则冲击甚大,笔者认为我国以物抵债理论不应采用,其中债之更改因其诺成性对意思自治原则的绝对保护以及对诚信原则的较大维护,笔者认为应作为我国以物抵债的唯一类型,且其同时应类推适用我国合同法关于买卖合同的相关规定。本文主要从当下我国司法实践中以物抵债的困境出发,通过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以物抵债的相关法律适用作出论述,且主要谈当事人之间的以物抵债合同,对由法院等公权力机关参与的以物抵债1这里不做赘述,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当下以物抵债的相关理论基础。作为确立以物抵债的法律适用的前提,契约论和处分行为论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结合当下的司法判例的基础上,同时根据《合同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通过对两种理论的分析和批判,最终将以物抵债的立脚点定于契约论。第二部分确立以物抵债合同的性质。现今司法实践中之所以出现以物抵债法律适用的混乱问题,主要原因便是以物抵债合同的实践性和诺成性之争,若认定其为诺成性合同,其实质便为债之更改,若认定其为实践性合同,则应适用代物清偿,但结合相关理论发展历史以及国际趋势,实践性合同正在大量减少,我国应采用诺成性合同说。第三部分谈以物抵债合同的具体法律适用。在确立以物抵债合同诺成性的前提下,对以物抵债合同的具体法律适用加以讨论,笔者首先论述了以物抵债合同之抵债标的物的限制条件,而后分类阐述几种特殊类型的以物抵债合同的法律适用,最后做一个总结性的提炼,将以物抵债的适用规则进行梳理。第四部分提出了对以物抵债法律适用问题的建议。以物抵债的法律适用存在争议,司法实践中做法不一,理论界的观点不一,尽管最高院有着相关判例亦或者在相关期刊上发表了一定观点,但其毕竟不是法律,甚至连司法解释都算不上,因此笔者就解决该问题提出了若干可以实际操作的建议。
【关键词】:以物抵债 债之更改 买卖合同 抵债物 意思自治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3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9
  • 引言9-10
  • 一、以物抵债的理论基础10-18
  • (一)以物抵债“契约论”和“处分行为论”10-16
  • 1、以物抵债通说“契约论”10-14
  • 2、以物抵债之“处分行为论”14-16
  • (二)为“契约论”辩护16-18
  • 1、逻辑矛盾问题16-17
  • 2、当事人意思自治问题17
  • 3、法律关系与裁判成本的误读17-18
  • 二、以物抵债合同的性质18-24
  • (一)合同的实践性与诺成性18-21
  • 1、诺成性合同下的债之更新19-20
  • 2、诺成性合同下的债之更改20-21
  • (二)我国以物抵债合同模式抉择21-24
  • 1、债之更改的正当性21-22
  • 2、债之更改的契合性22-24
  • 三、以物抵债合同的具体法律适用24-35
  • (一)以物抵债标的物的确定24-27
  • 1、禁止用于担保的物不能作为抵债物24-25
  • 2、人格物作为抵债物一般应合法有效25-27
  • (二)以物抵债合同特殊类型27-31
  • 1、合同法第286条的理解与适用27-28
  • 2、附解除条件的买卖合同28-29
  • 3、执行程序中的以物抵债协议29-31
  • (三) 以物抵债合同具体适用规则31-35
  • 1、类推适用买卖合同31-33
  • 2、担保合同适用的可能性33-34
  • 3、原债关系中从属性权利归于消灭34-35
  • 4、以物抵债合同的解除35
  • 四、以物抵债合同的法律适用后果及建议35-40
  • (一) 以物抵债合同的法律适用后果35-37
  • 1、对公共利益的影响36
  • 2、对第三人利益的影响36-37
  • (二)相关建议37-40
  • 1、确立以物抵债基础理论37-38
  • 2、明确特殊类型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适用38
  • 3、明确抵债物的范围及清算条款的设定38-40
  • 结语40-41
  • 致谢41-42
  • 参考文献42-43


本文编号:607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607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8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