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商法论文 >

论完善我国证券市场运行机制中的民事赔偿制度

发布时间:2018-03-03 09:42

  本文选题:证券 切入点:侵权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从我国1981年恢复国库券发行到今天,我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无序到规范、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历程。证券法自1999年7月1日实施以来,对于规范我国证券发行与交易行为,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障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证券法中民事赔偿责任制度上的诸多缺漏,致使证券法未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遏制违法行为、规范证券市场发展的功能与目的。当前建立与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民事赔偿制度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完善证券市场运行机制中的民事赔偿制度是维护市场公正和稳定之必要,是对投资者的损失进行司法救济,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之必要,是遏制证券交易中违规行为,提高市场监管有效性之必要,适应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之必要,是法院的民事审判介入证券市场之必要。 我国民法、公司法、证券法中关于在证券发行与交易中受到侵权损害的民事赔偿制度有一些规定,但是规定得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这是由于长期以来重视证券市场集资等经济功能,忽视对弱势群体保护机制的健全与完善;重视对证券市场的行政监管,忽视民商法规则在证券市场运行中的应用利调节;重视对违法、违规者追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忽视民事责任的承担等等因素造成的。 当前对证券发行或交易中的侵权行为进行民事赔偿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举证难,广大投资者缺少证据告倒上市公司;二是赔偿难,赔偿主体难确定,提起赔偿的请求权人难确定,赔偿金额难确定;三是采取何种诉讼方式有待进一步探讨;四是维护司法公正与维护社会稳定难两全。 在证券发行与交易过程中投资者因利益受到损害而提出的损害赔偿请求,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基于违约,而是基于侵权。民法理论通常将侵权行为分为一般侵权行为与特殊侵权行为。由于中小投资者处于弱势地位、不可能有效收集侵权证据,如果采用一般侵权行为学说,投资者实现民事索赔将困难重重。因此,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均在事实上将证券欺诈行为定性为特殊侵权行为。特殊侵权行为的特点在于:在归责原则上不一概实行过错责任,而针对不同的侵权主体实行无过错责任(如对发行人)、过错推定责任(如对操纵者)或过失责任(如对中介机构);在因果关系方面,不要求原告对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的必然联系进行举证,而实行因果关系推定,即根据被告侵权行为的客观事实,推定其行为给原告造成了损失,但赋予被告以免责抗辩权,只要其举证说明原告的损失与己无关就毋需承担责任。特殊侵权行为无论是在我国民法理论还是在民事立法、民事司法中均得到过确认,因此,把证券市场的侵权行为作为特殊侵权来对待,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是行得通的。 《证券法》中的证券侵权行为包括虚假陈述,误导、重大遗漏,操纵市场,内幕交易,发行人擅自发行证券等。产生民事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是:首先,有侵权行为存在,即存在虚假陈述,误导、重大遗漏行为,操纵市场行为,内幕交易行为和发行人擅自发行证券行为。其次,投资者受到损害的事实;这种损害必须是权利遭受的实际的、可确定的损害,并可用金钱计算;这种损害具有可补偿性。再次,提出民事赔偿的请求权人无需对因果关系进行举证。由于证券市场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而,要求虚假陈述和内幕交易的受害人证明其所受的损害与上市公司或者其他机构的虚假陈述行为之间存在这种因果联系,在现实中是十分困难的。同理,投资者受到操纵市场、擅自发行证券和欺诈客户的行为的侵害后,要求受害人承担举证因果关系存在的责任也是不合理的。世界各国证券法基本不要求受害人举证主张因果关系的存在。 证券市场民事赔偿责任人的范围因侵权行为类型的不同而不同,其请求权人是指善意买进或卖出价格受到虚假陈述、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行为影响的有价证券的人。其中, 在确定内幕交易损害赔偿请求权主体时,应将其界定在内幕交易发生到该内幕信息公开之日 买进或者卖出的所有投资者;在确定操纵市场损害赔偿请求权主体时,也只应当限定在股 价被操纵期间高买低卖的投资者。基于损害赔偿请求权人的诉讼请求,侵权行为人可以提 出抗辩事由。不同的侵权行为人有不同的抗辩事由。 证券市场比事赔偿贡任的建立旨在保护投资者的权精不受损害,万一损害发生,行为 人不论行为娃山于故意还是过火,都负有填补该损害的贡任。对丁如何填补损害,各国做 法不一。其中确定证券比事侵权货任的损害赔偿额,是一个11t界性的难题。这~方面是冈 为损害赔偿额,即贡任的范围在侵权法上本身就娃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另一方面,证券 市场上证券的价值难以确定,这义加剧问题的复杂性。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厂比较尺体 地规定了损人的界定规则与损火计算,这些经验和技术值得我国建立址券巾场比事损害赔 偿制度时借鉴。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D922.287;D9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东梅,马金花;对建立符合我国现状的CPA民事赔偿制度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4年06期

2 温志浩;我国股市民事赔偿制度何时浮出水面[J];金融信息参考;2001年09期

3 蔡勇;证券法中民事赔偿制度刍议[J];会计之友;2003年08期

4 段春明;对CPA民事赔偿制度的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年02期

5 孙全花,韩立峰;关于健全我国证券市场民事赔偿制度的探析[J];青海金融;2002年05期

6 孙小燕;;浅谈我国证券法律中民事赔偿制度的完善[J];华章;2011年06期

7 沈泽清;;环境侵权民事赔偿制度初探[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年07期

8 陈咏梅;;证券交易民事赔偿制度论略[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卢小方;王虹;周美波;;完善我国境内上市公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制度[J];中国市场;2005年36期

10 余琳;;浅论行政赔偿与民事赔偿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2009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姚茂国;;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国家赔偿中的立法必要[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2 王世进;黄知中;;森林资源生态利益损害法律救济探析[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博士后 于莹;我国证券市场民事赔偿制度刍议[N];人民法院报;2001年

2 朱慈蕴;怎样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3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 童嗣伟;会计信息失真治理对策[N];湖北日报;2009年

4 ;面对内幕交易我们就没招吗[N];证券时报;2004年

5 徐奎松;资本市场的市场化要绕开地方政府[N];中国商报;2002年

6 纪荣涛 黄飞舟;我国民事赔偿制度亟待完善[N];经理日报;2003年

7 乾丰;机会正在悄然来临[N];中国经营报;2005年

8 赵立三 孟永峰;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治理措施[N];光明日报;2004年

9 吴文军 林琳;民事赔偿遏制公司造假[N];中国财经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崔书文 陈郁;齐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把脉[N];经济日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霆;企业环境污染民事赔偿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2 胡军;内幕交易民事赔偿制度之构建[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3 陈湘龙;论证券交易欺诈行为的民事赔偿制度[D];湖南大学;2001年

4 贾渭茜;论完善我国证券市场运行机制中的民事赔偿制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张薛;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民事赔偿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6 马娜;论我国证券内幕交易民事赔偿制度的完善[D];吉林大学;2011年

7 陈英华;浅议我国民事赔偿制度中的惩罚性赔偿[D];复旦大学;2011年

8 赵鑫;知识产权侵权适用惩罚性赔偿专项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9 陈佩璐;论惩罚性赔偿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10 朱丁普;论证券市场虚假陈述的侵权损害赔偿[D];郑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60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flw/1560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4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