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际经济法与国内经济法关系的再思考
本文选题:国际经济法 + 国内经济法 ; 参考:《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考察国际经济法的内涵性质可知,与国际商法和国际公法不同,国际经济法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规范国家的经济主权行为来保护各国公民的经济权利;但同时,国际经济法的制定与实施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弹性,以防止其成为强国侵犯弱国主权的工具。结合国际法学界对国际经济法和国内经济法关系的论析,指出目前国际经济法一元论和二元论学说都不能满足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客观需求。国际社会必须构建国内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之间的沟通机制,并通过政策平衡来最大化地实现国际与国内的双层经济偏好。
[Abstract]:After examining the connotation and natur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we can see that, unlik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law and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the fundamental func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is to protect the economic rights of the citizens of various countries by regulating the economic sovereign behavior of the state; at the same time,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must also have some flexibility in order to prevent it from becoming a tool for powerful countries to encroach on the sovereignty of weak countr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and domestic economic law,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neither monism nor dualism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can meet the objective needs of constructing a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must construct th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domestic economic law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and maximize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ouble economic preference through policy balance.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法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涉外法政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10YJC790155)
【分类号】:D9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黄瑶;世纪之交反思凯尔森的国际法优先说[J];法学评论;2000年04期
2 左海聪;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可适用的法律[J];法学评论;2005年05期
3 左海聪;;国际经济法基本问题论纲[J];法学评论;2009年01期
4 翟勇;;应对气候变化的理性思考[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丁黎;;低碳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左海聪;宋阳;;超越“国家利益”:对经济主权概念的反思与重塑[J];学术界;2013年04期
7 李龙,汪习根;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法理学思考——兼论亚洲国家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J];现代法学;2001年01期
8 曾令良;;现代国际法的人本化发展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9 宋阳;;国际经济法规则宪法化理论初探[J];政法学刊;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立峰;王海亮;;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拘束力的影响——从彼德斯曼关于国际经济法宪政功能的视角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张卫彬;;国际习惯法在我国适用探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3 高全喜;;论宪法政治——关于法治主义理论的另一个视角[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4 朱淑娣;周诚;;国际经济行政法基本原则:平等保护与正当程序[J];北方法学;2011年05期
5 周林刚;;基础规范学说中的错位与偏见——一项概念政治学的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7年01期
6 陆蓉;何祖普;;对NAFTA争端解决机构权限缺失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4期
7 王开玺;英军焚毁圆明园原因辨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王开玺;;英军焚毁圆明园事件与“国际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杨成铭;条约对第三国的效力及其最新发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王瀚;张超汉;;航空产品责任诉讼的实践困惑及其价值探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其生;杨泽伟;张辉;许威;;中国国际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何志鹏;;公平贸易是否可能:WTO多哈谈判的未来[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七)[C];2008年
3 陈利强;屠新泉;;美国贸易自由化补偿机制——贸易调整援助制度研究[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C];2009年
4 郭代嫦;;论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从我国加入WTO谈起[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5 郭代嫦;;论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从我国加入WTO谈起[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6 王立武;;国内法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地位[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卷)[C];2006年
7 何志鹏;;公平贸易是否可能:WTO多哈谈判的未来[A];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二○○七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黄伟;;国际法人本化趋势下WTO的互惠原则[A];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二○○七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晓京;;论凯尔森之和平架构与21世纪的国际秩序[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10 陈功;;从Fast-track到TPA——美国“府会”外贸决策权之制约平衡[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冠群;论国际私法系统视野下的最密切联系原则[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徐维余;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法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付璐;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的立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崔海波;“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中国与国联的交涉[D];吉林大学;2011年
7 周玉芝;凯尔森法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素英;中国政府规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恩玉;法律位阶及相关适用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赵柯;WTO规则的法理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丽莉;跨国消费合同的管辖权和法律适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徐晟;南共体争端解决机制初探[D];湘潭大学;2010年
3 谭文剑;武力打击索马里海盗的国际法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于海涛;WTO体制下的贸易与人权问题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祝建业;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国际人道法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李英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苏仲明;论美国对中国产品双反措施合并适用的合法性[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晶;国际法视野下的近代不平等条约效力及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9 于喜华;从国际法治视角探析欧盟法律体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唐蓓蓓;跨国公司的合规性及法律规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斌;汤铸;陈开军;;贸易自由化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10期
2 李小平;;国际贸易中隐含的CO_2测算——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05期
3 冯绍雷,卿文辉,范军;热话题与冷思考(十一)——关于全球性与民族性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年03期
4 张少华;陈浪南;;外包对于我国环境污染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行业面板数据[J];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01期
5 左海聪;国际商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兼谈国际商法学是独立的法学部门[J];法商研究;2005年02期
6 左海聪;;论GATT/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性质[J];法学家;2004年05期
7 余敏友;以新主权观迎接新世纪的国际法学[J];法学评论;2000年02期
8 左海聪;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可适用的法律[J];法学评论;2005年05期
9 黄进;论当代法律的若干发展趋势[J];法学评论;1997年04期
10 左海聪;;国际商事条约和国际商事惯例的特点及相互关系[J];法学;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泉;国家经济主权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安;评对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科发展现状的几种误解[J];东南学术;1999年03期
2 王彦志;国际经济法的宪政进路[J];当代法学;2004年04期
3 钟威廉;;国际经济法研究[J];法学评论;1983年Z1期
4 亚鹰;《国际经济法》译著简介[J];政治与法律;1989年02期
5 Б·М·阿沙夫斯基;浦伟良;;评《国际经济法》[J];法治论丛;1989年02期
6 张敬前;;也论国际经济法的范围——兼与廖德功 李春玲同志商榷[J];现代法学;1991年06期
7 高尔森,程宝库;论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的关系[J];南开管理评论;1997年01期
8 章尚锦;论国际经济法[J];法学杂志;2001年01期
9 韦经建,何志鹏;论国际经济法的公平原则[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3期
10 王军,高建学;关于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商法的学科设置的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那力;王作全;;法经济学与国际经济法学[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温融;;论国际法的人性基础[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3 何其生;杨泽伟;张辉;许威;;中国国际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杨松;;WTO与中国经济法制度的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5 ;论文集编印说明[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6 ;论文集编印说明[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7 华晓红;;CEPA解读——中国实质性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始[A];国际经贸研究论文集(2003年)[C];2003年
8 徐彦风;;建设工程交易中商业贿赂行为的剖析与对策[A];七省市第八届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优秀论文集[C];2007年
9 余敏友;廖丽;;WTO培训调查研究报告[A];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二○○七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伟新;;中国法学教育如何应对入世挑战[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二)[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可;北京市国际经济法研究会正式成立[N];北京日报;2010年
2 陈艳风 洛阳师范学院;《国际经济法》(第三版)指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商伟;人瑞尽逍遥 牧法得真义[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年
4 英国华威大学法学院院长迈克·麦克威尔;WTO与国际经济法[N];法制日报;2000年
5 王京;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李万强 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国际经济法的正本清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张晓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涉外性”的两重含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北京万国学校;2007国际经济法大纲变化解读[N];人民法院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郑永节 唐仲江 实习生 侯建斌;芮沐教授:“芮”智博通 沐浴人生[N];法制日报;2011年
10 骆 勇;国际经济法复习中的新变化[N];人民法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国元;博弈与协调—WTO体系下国际经济法律体系的重构[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2 刘燕南;论实用主义法理学进路下的国际经济法[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陈红;NGOs与WTO多边贸易体制关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石慧;以条约为基础的投资者与国家间仲裁机制的评判[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5 戴霞;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6 刘彬;RTAs涌现背景下国际贸易法治秩序的重构[D];厦门大学;2008年
7 贾琳;跨国公司监管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8 顾婷;国际公法视域下的WTO法[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9 周晓虹;透视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多元论[D];吉林大学;2006年
10 代中现;WTO框架下中国区域贸易一体化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锋;国际经济法价值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2 马懿;国际经济法量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3 胡雁忠;国际经济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从环境与贸易的视角[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4 黄鹤;论联合国在国际经济法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04年
5 费斐;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纬华;国际经济法中的强行法与任意法[D];清华大学;2003年
7 赵化明;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8 王春晖;WTO与中国法制建设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9 元晓霞;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D];郑州大学;2009年
10 孟晓超;国际经济法的女性主义视角评析[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15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flw/1915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