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研究
本文关键词: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由于农村土地征收引发的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发展稳定的突出因素,中央也成立了相关组织予以应对,体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今后一段时间,城市化和工业化将是我国的最重要的制度变迁,由此引发的失地农民权益纠纷如果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农村稳定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 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规范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和比较法等对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的根源和救济机制加以论述,注重群体性事件的公私交融性,进而提出应对策略。 论文包括三部分。第一章分析了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特点、性质和对社会的影响,分析了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提出根源在于相关制度缺失与软化。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基本制度的缺失,包括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征地制度和权利救济机制缺失。第三章提出了解决对策,包括制度变迁模式的选择和基本制度的重构以及应对制度软化的对策,提出国家在制度变迁模式中的主导地位以及私权与公权的博弈在制度强化中的巨大作用。 笔者试图通过法学、社会学、博弈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解读失地农民的群体性事件,以期能够从制度根源上探究解决方法,为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寻找一条和谐发展之路。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制度缺失 制度软化 权利救济 平衡协调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301;D922.3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8
- 绪论8-10
- 一、本研究课题的社会现状8
- 二、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8-9
- 三、本课题的理论与社会意义9-10
- 第一章 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概述10-16
- 一、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定义10
- 二、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特点10-12
- 三、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性质12-13
- 四、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影响13-14
- 五、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原因14-16
- 第二章 基本制度缺失16-28
- 第一节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分析16-18
- 一、所有权主体不清16
- 二、所有权性质不明16-17
- 三、所有权权能不全17
- 四、管制过宽17-18
- 第二节 征地制度分析18-23
- 一、农地征收制度18-21
- 二、补偿安置制度21-23
- 第三节 权利救济机制分析23-28
- 一、权利救济理念分析23-25
- 二、权利救济机制分析25-28
- 第三章 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对策研究28-50
- 第一节 基本制度重构28-38
- 一、制度变迁模式选择28-29
- 二、完善农地基本制度29-34
- 三、完善征地制度34-36
- 四、完善补偿安置制度36-38
- 第二节 权利救济机制重构38-43
- 一、救济理念的转换38-40
- 二、法律救济途径的明确40-41
- 三、信访救济制度的重构41
- 四、社会综合救济管理41-43
- 第三节 制度强化对策43-50
- 一、制度软化与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43-46
- 二、制度强化对策46-50
- 结论50-52
- 其他参考文献52-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琛;;稳定走进新时代[J];企业文明;2009年12期
2 费文斌;;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0年02期
3 郝继明;;论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性质[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王涛;;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08期
5 高买花;姚惠琴;;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及其预防[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11期
6 李玉先;;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应对措施[J];企业导报;2011年02期
7 王艳;;从集体行动的逻辑视角看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J];改革与开放;2011年09期
8 郭铁铮;;群体性事件的特征、预防与处置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9期
9 季建林;;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 维护和发展社会稳定[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胡进军;;维护社会稳定视角下群体性事件的预防策略[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元明;;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现状、发展及其治理的实现途径[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2 甘永平;郭淑娟;;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的探讨[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延芳;;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力;;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及其预警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甲文;;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及其预警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罗恩源;丁胜;;群体性事件中的民生性问题思考:以贵阳市为例——基于社会变迁理论的视角[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朱华东;张慧玲;;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A];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7年
8 周松青;;群体性事件社会动员的动力机制探析[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詹祖良;;对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反思詹祖良[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10 杨泽鹏;;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治理防范问题研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晓玲 实习记者 魏懿;保障房乱象调查:分配及退出制度缺失[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2 时卫干;外籍高管逃税:制度缺失还是个人蓄意?[N];民营经济报;2006年
3 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吴力波;市场竞争之果抑或制度缺失之祸?[N];中国电力报;2011年
4 ;加快修补制度缺失[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5年
5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黄佑;制度缺失导致移送不畅[N];中国医药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黄嵘;法兴事件源于制度缺失国内期市需落实监管[N];上海证券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百姓——书记市长交流台”系统升级[N];贵阳日报;2009年
8 陕西省白河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局长 阮家军;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构建平安和谐白河[N];西部法制报;2010年
9 吉林省公安厅厅长 陈占旭;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N];人民公安报;2001年
10 倪晓;山东连续三年实现五个下降[N];法制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赐江;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纯平;新世纪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吴亮;中国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曾润喜;我国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防控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刘超;群体性事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曹芳;中国信托业制度变迁与业务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7 胡筱秀;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管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郑晓燕;论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制度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徐小江;我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中的农民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彭支援;集体维权的法理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李奇歆;农村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马国峰;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治理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杜桥省;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成因及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刘志杰;群体性事件报道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钟丹;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报道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骆毅;新世纪群体性事件报道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黄杜;博弈论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吕嘉琳;我国现阶段群体性事件的矛盾分析及路径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文馨;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角色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50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275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