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确权与司法确权在土地权属争议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行政确权与司法确权在土地权属争议中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土地管理法》第16条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人民政府处理,人民政府可依此规定对本属私法上的权属争议进行调处,行政法学也将此调处行为单列为具体行政行为之一——行政裁决。于是,绝大部分的土地权属争议走向了行政处理的模式,传统的民事诉讼救济途径被《土地管理法》直接切断。但《物权法》重申了民事诉讼作为解决物权的归属和内容争议当然之举的重要性,其33条肯定了当事人将权属不明的纠纷直接诉至人民法院的权利,土地权属争议的化解之道似又回归至传统的民事诉讼道路上。不过,毕竟《土地管理法》关于土地权属争议处理之法的规定尚未被修改,在这两部法律的冲突之间何以抉择,何以协调则为本文的研究重点。为解决上述难题,本文共分四章内容展开讨论。第一章主要介绍我国土地权属争议的类型和当下通行的两种土地确权方式。在归纳土地权属争议类型时,本文独创性地从争议成因的角度将土地权属争议分为基于历史遗留问题、基于行政行为和基于民事法律关系产生的争议,后文也将结合此处划分的三类争议类型分别提出不同的争议解决路径。在梳理现行的土地权属争议化解之策时,本文以《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两部法律为中心,分别阐述行政裁决和民事诉讼两种确权模式,以此为基础引出行政确权和司法确权在土地权属争议解决上的适用矛盾问题。第二章着重分析在解决土地权属争议上较为主流的行政确权路径的合理性所在。从其历史渊源上讲,行政裁决最早可溯及至古代“行政兼行司法”的权力配置传统,但二者不可相提并论。从其理论基础上看,行政裁决制度的诞生是行政权扩张的结果,此亦社会发展的必然;而且行政权越来越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问题,土地权利的前身即为公共财产,所以用行政权去配置土地权利曾经确有一定的理论根基。再从其实用意义上说,行政权具有司法权所不及的专业性和高效性优势,这使得行政裁决在较为繁杂的土地权属争议处理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功效。但尽管行政裁决有这些支撑其正当性的论据,行政裁决制度本身所有的主体非中立性、程序不规范性、救济途径的繁杂性及裁决积极性低下等诟病使行政裁决渐成消退之势,由此不禁萌发了对行政裁决在土地权属争议中的适用性质疑。第三章则在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研究基础上,首先结合行政裁决制度在全国退化的背景,进一步分析其在我国既定的成文法系司法传统、职权主义的民事诉讼模式、司法专业化、ADR发展情况等众多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后的发展方向和路径的狭窄性和曲折性。而后道明民事诉讼在解决土地权属争议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协调关系为基础,提出行政确权和司法确权分别用于解决静态争议(历史遗留问题)和动态争议(民事法律事实导致的权利变动问题)的基本应用关系。第四章则讨论第三章分析结论的实际应用问题。从土地权利登记的视角出发,结合行政确权和司法确权的适用范围去构建土地权属争议的化解之道,将登记与否作为第一个判断标准,在尚未完成初始登记的土地上发生的权属争议多半是历史遗留问题仍未解决,此时行政机关的调处更有利于纠纷的化解;而登记后的权属争议则表现为登记错误纠纷,此时就应区分登记错误的原因问题分别适用行政裁决、行政救济和民事诉讼的方式去解决争议。经过上述论证,土地权属争议的化解之道即为:通过行政裁决的方式处理基于历史遗留问题产生的权属争议;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方式处理源发于行政行为合法性问题的权属争议;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处理由于基础民事法律关系不当产生的权属争议。在发生各类成因交错的情形时往往会伴之产生民行交叉案件,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应注意合理适用“行政诉讼中一并审理民事争议”及“中止诉讼,先行处理前置争议”这两种案件审理模式解决土地权属争议。
【关键词】:土地权属争议 行政确权 司法确权 登记错误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3;D923.2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导言9-15
- 一、问题的提出9-10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10-11
- 三、主要研究方法11
- 四、文献综述11-13
- 五、论文结构13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13-15
- 第一章 土地权属争议的类型及其处理方式15-36
- 一、土地权属争议类型15-23
- (一)基于历史遗留问题产生的土地权属争议16-20
- (二)基于行政行为产生的土地权属争议20-22
- (三)基于民事法律关系产生的权属争议22-23
- 二、确权方式23-36
- (一)行政确权24-33
- (二)司法确权33-36
- 第二章 行政裁决的正当性分析36-44
- 一、行政裁决的正当性36-40
- (一)行政裁决的历史渊源36-37
- (二)行政裁决的理论基础37-39
- (三)行政裁决的实用意义39-40
- 二、行政裁决的反思40-44
- (一)裁决主体的非中立性41
- (二)裁决程序的不规范性41-42
- (三)救济途径的繁杂性42
- (四)行政处理的退化趋势42-44
- 第三章 行政确权与司法确权的协调44-52
- 一、行政裁决的生存空间分析44-47
- (一)成文法系下的司法传统影响44-45
- (二)职权主义下的民事诉讼模式影响45-46
- (三)司法专业化、便捷化的影响46
- (四)ADR发展情况的影响46-47
- 二、土地权属争议化解的本应之策——民事诉讼47-48
- 三、二者的适用范围分析48-52
- 第四章 协调后的实用问题——土地登记视野下的确权路径52-56
- 一、土地未初始登记53-54
- 二、土地登记错误54-56
- 结语56-57
- 参考文献57-61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1-62
- 后记62-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中晖;;镇政府处理该宗土地权属争议是否履行了法定职责?[J];南方国土资源;2005年11期
2 郭永昌;;土地权属争议的界定及解决[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2期
3 魏明来;;明来龙去脉 定权利归属——对北京市石景山区集体土地权属争议的调研[J];中国土地;2006年05期
4 王亦白;宋檀;;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需健全[J];中国土地;2006年06期
5 于闽;刘觉民;寻瑞;马姝玮;尹文秀;;论完善我国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机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年05期
6 陈振;辛金钦;;土地权属争议案件处理探讨[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年01期
7 杨香泉;陈玉明;冯金祥;;土地权属争议成因及处理原则[J];科技资讯;2007年32期
8 罗思荣;;土地权属争议的界定和调处[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9 刘芳;;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的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S2期
10 张满光;;浅谈跨省区库区淹没土地权属争议的处理原则和方法[J];红水河;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武淑梅;;浅析国有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有关政策[A];河南省铁道学会2007年学术活动月优秀论文选集[C];2007年
2 武淑梅;;浅析国有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有关政策[A];河南省铁道学会2007年学术活动月优秀论文集[C];2007年
3 黄运龙;符永好;;测绘技术在农村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中的应用[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一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黄运龙;符永好;;测绘技术在农村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中的应用[A];2007'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信息网成立3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07年
5 王光新;;土地权属争议的成因及对策[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建宏;建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人员资格制度[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2 关伟;切实解决土地权属争议保春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张晏;加强土地权属争议调处[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4 张晏;岳阳建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5 记者 张晏;建立健全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6 孔江水;土地权属争议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N];新农村商报;2013年
7 国家检察官学院 雪君;简析处理土地权属争议应守住证据认定和法规适用底线[N];新农村商报;2013年
8 周乐君;建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应急机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9 苏籍;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应寻求长效机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10 王发荣;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程序,能依据人大代表提案启动吗?[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健;河北省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卞贵龙;行政确权与司法确权在土地权属争议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3 马姝玮;岳阳市土地权属争议及调处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行政确权与司法确权在土地权属争议中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2824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