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土地产权的演进 ——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
发布时间:2021-04-16 03:56
对于土地制度变迁的研究,需要比较两种不同的产权结构下的农业效率的表现,不同的效率意味着潜在的收益。在现有产权结构下无法获得的新的获利机会将会诱导人们去作出自发的产权创新,将外收益内部化。 但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国情的国家里,国家主导着任何大规模的产权变迁,土地制度也不例外。强制性变迁的理论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启发,统治者往往出于自身偏好的考虑而导致无效率产权安排的供给。尽管这一理论弥补了诱致性变迁缺乏国家这一在产权制度变迁中至关重要因素的不足,但是强制性变迁对于解释土地产权在长期中的变动趋势是无能为力的。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即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停滞很大程度上源于目前的集体所有的土地制度。既然各方面的分析都表明这种产权结构的效率要低于土地的个人产权,农民通过对现有产权制度的自发变革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但是这种变革却无法在现有的制度环境中实现,也即是说国家倾向于维持目前的土地制度。我们通过对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和已有研究的考察,提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假设一个追求安全和财富最大化统治者同农民之间的相互博弈来分析土地产权如何从模糊的和不受保护的状态逐步的向明确的受...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952年一1988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亦即国家控制农村经济系统收益指数上升时候,人民公社作为国家控制的农村经济组织在制度上仍然得以保留。图2.2数据来源:《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周其仁,19952.2生产队体制到家庭农场一第二次制度变迁从集体农业到家庭联产承包制被几乎一致的认为是基于制度效率的改进。林毅夫(1991)从农业生产监督困难的基本假定出发建立的理论模型从效率的角度提出了三点可供检验的假说:()l在一个地区采用家庭责任制的速度,是该地区变为新制度的所得与成
本文编号:3140692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952年一1988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亦即国家控制农村经济系统收益指数上升时候,人民公社作为国家控制的农村经济组织在制度上仍然得以保留。图2.2数据来源:《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周其仁,19952.2生产队体制到家庭农场一第二次制度变迁从集体农业到家庭联产承包制被几乎一致的认为是基于制度效率的改进。林毅夫(1991)从农业生产监督困难的基本假定出发建立的理论模型从效率的角度提出了三点可供检验的假说:()l在一个地区采用家庭责任制的速度,是该地区变为新制度的所得与成
本文编号:31406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140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