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与迁移——理论、实证与政策分析
发布时间:2021-04-20 17:12
本文以浙江省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现阶段农业转移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特点、意愿、行为和决策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理论探索,进而对促进农业转移劳动力向城市迁移提出相应的改革设想和政策建议。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 第一,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综述和相关概念的设定。对本文所涉及的一些相关概念做了设定,并就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和向城市的迁移两个方面已有的理论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剖析了各理论对研究我国农业转移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意义和局限性(第一、二章)。 第二,农村劳动力和农业转移劳动力的特点研究。按照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实现要求,对农业劳动力进行了系统的分类;通过对各类农业劳动力城市化倾向的分析,得出当前我国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两类目标群体分别是就地转移劳动力和异地转移劳动力;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转移劳动力的三个特点;测算了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迁移的状况,并比较了各类农业转移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可能性(第三章)。 第三,农业转移劳动力迁移的环境因素分析。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前后若干制度因素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变迁及其对农业转移劳动力迁移的影响;通过“推-拉”模型的运用,对各环境因素的作用力性质进行了...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若干概念的设定
1.2.1 关于城市化概念的设定
1.2.2 关于人口迁移、流动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概念的设定
1.2.3 关于农民市民化概念的设定
1.2.4 关于“离乡不离土”和“离土不离乡”概念的设定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基本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有关数据与资料运用的说明
1.4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1.4.1 本研究的创新性
1.4.2 本研究的局限性
2 理论综述:非农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2.1 国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2.1.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1.2 简要的评述
2.2 国内相关研究及评述
2.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2.2 简要的评述
3 农村劳动力与农业转移劳动力的特点及其分析
3.1 农村劳动力的分类
3.1.1 农村劳动力的分类标准
3.1.2 农村劳动力的类别
3.2 各类农村劳动力的特点
3.3 农村劳动力构成情况的现实考察
3.4 各类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关系
3.4.1 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基本条件
3.4.2 各类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倾向分析
3.5 农业转移劳动力的特点
3.5.1 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迁移表现出较强的不稳定性和不彻底性
3.5.2 农业转移劳动力表现出较强的土地依赖性
3.5.3 就地转移劳动力和异地转移劳动力是目前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潜在主体
4 农业转移劳动力迁移的主要环境因素分析
4.1 若干环境因素的变迁及其对我国农业转移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4.1.1 相关制度因素的变迁及其对我国农业转移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4.1.2 其他环境因素的演变及其对农业转移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4.2 农业转移劳动力迁移环境因素分析的“推-拉”模型运用
4.2.1 各制度因素的作用性质
4.2.2 其他环境因素的作用性质
4.2.3 农业转移劳动力迁移各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分析
5 就地转移劳动力的迁移问题透视
5.1 就地转移模式的形成背景
5.2 就地转移模式对我国农业劳动力吸纳的历史回顾
5.3 就地转移模式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作用
5.4 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的局限性
5.5 就地转移劳动力迁移若干问题的意愿分析
5.5.1 就地转移劳动力的迁移意愿分析
5.5.2 就地转移劳动力迁移的有利因素分析
5.5.3 就地转移劳动力迁移的不利因素分析
5.5.4 就地转移劳动力的迁移去向分析
5.6 就地转移劳动力迁移意愿分析的“推-拉模型”运用
5.6.1 就地转移劳动力迁移各主要因素影响程度的分析
5.6.2 就地转移劳动力迁移的主要阻碍因素分析
6 异地转移劳动力的迁移问题透视
6.1 劳动力异地转移模式的形成背景
6.2 异地转移模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6.3 异地转移模式的局限性
6.4 异地转移劳动力迁移若干问题的意愿分析
6.4.1 异地转移劳动力的迁移意愿分析
6.4.2 异地转移劳动力迁移的有利因素分析
6.4.3 异地转移劳动力迁移的不利因素分析
6.4.4 异地转移劳动力的迁移去向分析
6.5 异地转移劳动力迁移意愿分析的“推-拉”模型运用
6.5.1 异地转移劳动力迁移各主要因素影响程度的分析
6.5.2 异地转移劳动力迁移的主要阻碍因素分析
7 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迁移决策与迁移行为
7.1 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迁移决策分析
7.1.1 运用推拉理论对农业转移劳动力迁移的分析
7.1.2 对农业转移劳动力迁移决策模型的分析
7.1.3 关于最大经济利益收益模型的分析
7.1.4 小结
7.2 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迁移行为分析
7.2.1 迁移农户特点及若干经济行为分析
7.2.2 农业转移劳动力迁移因素分析的logit模型运用
8 若干典型案例的调查与剖析
8.1 案例一、浙江省温岭市潘郎村的社区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迁移
8.1.1 制度创新背景
8.1.2 具体做法
8.1.3 制度绩效
8.1.4 启示
8.2 案例二、义乌市的城市化建设和农业劳动力的迁移
8.2.1 基本做法
8.2.2 效果
8.2.3 启示
9 总体研究结论和政策思路及建议
9.1 总体研究结论
9.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劳动力从业的非农化程度越来越高
9.1.2 就地转移劳动力和异地转移劳动力将构成我国今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主体
9.1.3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农业转移劳动力迁移的环境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
9.1.4 现行农地制度、城市较大的就业风险和较高的消费水平是农业转移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主要阻碍因素
9.1.5 城市良好的文教医疗条件、较高的收入和城镇居民比较健全的社保制度是现阶段吸引就地转移劳动力进城的主要因素
9.1.6 城乡收入差异和城市中较多的创业就业机会仍将是促进异地转移劳动力迁移的两大引力
9.1.7 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迁移决策不仅取决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也受制于其个人的特征
9.1.8 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主体的城镇是我国农业转移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首选载体
9.1.9 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迁移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逐步推进
9.1.10 农业转移劳动力向城市迁移,能促进人口城市化水平在数量上的提高,但并不必然意味着城市化水平质量上的真正提高
9.2 政策思路及建议
9.2.1 大力发展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主体的城镇,推进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迁移
9.2.2 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适度集中,带动农业转移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9.2.3 继续进行户籍制度的创新,确立进城农民的城镇居民身份,削弱城市的反推力
9.2.4 完善城市的劳动力要素市场,优化农村人力资源
9.2.5 加快教育制度改革,增强城市的引力
9.2.6 进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逐步割断农业转移劳动力同土地的“脐带”
9.2.7 构建农村不动产市场,建立相关利益补偿机制
9.2.8 健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保覆盖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层次分析方法在人口迁移研究中的应用——省际劳动力迁移的多层次分析[J]. 庞丽华. 中国农村观察. 2001(02)
[2]不同经营规模农地效益的比较及其演变趋势分析[J]. 陈欣欣,史清华,蒋伟峰. 农业经济问题. 2000(12)
[3]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浙江为例的分析[J]. 赖存理. 浙江学刊. 2000(05)
[4]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若干因素分析[J]. 陈欣欣,史清华.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0(07)
[5]小城镇主导型的中国农村城市化模式[J]. 陈晓峰. 城市发展研究. 2000(03)
[6]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J]. 农业部课题组. 中国农村经济. 2000(05)
[7]农村城镇化的动因与实现机制[J]. 庄晋财. 财经科学. 2000(01)
[8]浙江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联动发展研究[J]. 郭占恒,梁山中,宋炳坚. 浙江学刊. 2000(01)
[9]加快发展小城镇: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江、浙、沪小城镇发展调研报告[J]. 国家计委办公厅课题组. 宏观经济研究. 1999(11)
[10]发达国家农户兼业化的经验及启示[J]. 高强. 中国农村经济. 1999(09)
本文编号:3150080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若干概念的设定
1.2.1 关于城市化概念的设定
1.2.2 关于人口迁移、流动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概念的设定
1.2.3 关于农民市民化概念的设定
1.2.4 关于“离乡不离土”和“离土不离乡”概念的设定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基本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有关数据与资料运用的说明
1.4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1.4.1 本研究的创新性
1.4.2 本研究的局限性
2 理论综述:非农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2.1 国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2.1.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1.2 简要的评述
2.2 国内相关研究及评述
2.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2.2 简要的评述
3 农村劳动力与农业转移劳动力的特点及其分析
3.1 农村劳动力的分类
3.1.1 农村劳动力的分类标准
3.1.2 农村劳动力的类别
3.2 各类农村劳动力的特点
3.3 农村劳动力构成情况的现实考察
3.4 各类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关系
3.4.1 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基本条件
3.4.2 各类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倾向分析
3.5 农业转移劳动力的特点
3.5.1 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迁移表现出较强的不稳定性和不彻底性
3.5.2 农业转移劳动力表现出较强的土地依赖性
3.5.3 就地转移劳动力和异地转移劳动力是目前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潜在主体
4 农业转移劳动力迁移的主要环境因素分析
4.1 若干环境因素的变迁及其对我国农业转移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4.1.1 相关制度因素的变迁及其对我国农业转移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4.1.2 其他环境因素的演变及其对农业转移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4.2 农业转移劳动力迁移环境因素分析的“推-拉”模型运用
4.2.1 各制度因素的作用性质
4.2.2 其他环境因素的作用性质
4.2.3 农业转移劳动力迁移各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分析
5 就地转移劳动力的迁移问题透视
5.1 就地转移模式的形成背景
5.2 就地转移模式对我国农业劳动力吸纳的历史回顾
5.3 就地转移模式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作用
5.4 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的局限性
5.5 就地转移劳动力迁移若干问题的意愿分析
5.5.1 就地转移劳动力的迁移意愿分析
5.5.2 就地转移劳动力迁移的有利因素分析
5.5.3 就地转移劳动力迁移的不利因素分析
5.5.4 就地转移劳动力的迁移去向分析
5.6 就地转移劳动力迁移意愿分析的“推-拉模型”运用
5.6.1 就地转移劳动力迁移各主要因素影响程度的分析
5.6.2 就地转移劳动力迁移的主要阻碍因素分析
6 异地转移劳动力的迁移问题透视
6.1 劳动力异地转移模式的形成背景
6.2 异地转移模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6.3 异地转移模式的局限性
6.4 异地转移劳动力迁移若干问题的意愿分析
6.4.1 异地转移劳动力的迁移意愿分析
6.4.2 异地转移劳动力迁移的有利因素分析
6.4.3 异地转移劳动力迁移的不利因素分析
6.4.4 异地转移劳动力的迁移去向分析
6.5 异地转移劳动力迁移意愿分析的“推-拉”模型运用
6.5.1 异地转移劳动力迁移各主要因素影响程度的分析
6.5.2 异地转移劳动力迁移的主要阻碍因素分析
7 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迁移决策与迁移行为
7.1 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迁移决策分析
7.1.1 运用推拉理论对农业转移劳动力迁移的分析
7.1.2 对农业转移劳动力迁移决策模型的分析
7.1.3 关于最大经济利益收益模型的分析
7.1.4 小结
7.2 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迁移行为分析
7.2.1 迁移农户特点及若干经济行为分析
7.2.2 农业转移劳动力迁移因素分析的logit模型运用
8 若干典型案例的调查与剖析
8.1 案例一、浙江省温岭市潘郎村的社区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迁移
8.1.1 制度创新背景
8.1.2 具体做法
8.1.3 制度绩效
8.1.4 启示
8.2 案例二、义乌市的城市化建设和农业劳动力的迁移
8.2.1 基本做法
8.2.2 效果
8.2.3 启示
9 总体研究结论和政策思路及建议
9.1 总体研究结论
9.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劳动力从业的非农化程度越来越高
9.1.2 就地转移劳动力和异地转移劳动力将构成我国今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主体
9.1.3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农业转移劳动力迁移的环境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
9.1.4 现行农地制度、城市较大的就业风险和较高的消费水平是农业转移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主要阻碍因素
9.1.5 城市良好的文教医疗条件、较高的收入和城镇居民比较健全的社保制度是现阶段吸引就地转移劳动力进城的主要因素
9.1.6 城乡收入差异和城市中较多的创业就业机会仍将是促进异地转移劳动力迁移的两大引力
9.1.7 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迁移决策不仅取决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也受制于其个人的特征
9.1.8 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主体的城镇是我国农业转移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首选载体
9.1.9 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迁移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逐步推进
9.1.10 农业转移劳动力向城市迁移,能促进人口城市化水平在数量上的提高,但并不必然意味着城市化水平质量上的真正提高
9.2 政策思路及建议
9.2.1 大力发展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主体的城镇,推进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迁移
9.2.2 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适度集中,带动农业转移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9.2.3 继续进行户籍制度的创新,确立进城农民的城镇居民身份,削弱城市的反推力
9.2.4 完善城市的劳动力要素市场,优化农村人力资源
9.2.5 加快教育制度改革,增强城市的引力
9.2.6 进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逐步割断农业转移劳动力同土地的“脐带”
9.2.7 构建农村不动产市场,建立相关利益补偿机制
9.2.8 健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保覆盖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层次分析方法在人口迁移研究中的应用——省际劳动力迁移的多层次分析[J]. 庞丽华. 中国农村观察. 2001(02)
[2]不同经营规模农地效益的比较及其演变趋势分析[J]. 陈欣欣,史清华,蒋伟峰. 农业经济问题. 2000(12)
[3]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浙江为例的分析[J]. 赖存理. 浙江学刊. 2000(05)
[4]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若干因素分析[J]. 陈欣欣,史清华.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0(07)
[5]小城镇主导型的中国农村城市化模式[J]. 陈晓峰. 城市发展研究. 2000(03)
[6]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J]. 农业部课题组. 中国农村经济. 2000(05)
[7]农村城镇化的动因与实现机制[J]. 庄晋财. 财经科学. 2000(01)
[8]浙江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联动发展研究[J]. 郭占恒,梁山中,宋炳坚. 浙江学刊. 2000(01)
[9]加快发展小城镇: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江、浙、沪小城镇发展调研报告[J]. 国家计委办公厅课题组. 宏观经济研究. 1999(11)
[10]发达国家农户兼业化的经验及启示[J]. 高强. 中国农村经济. 1999(09)
本文编号:31500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150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