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荒漠化中的土地产权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2 01:45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为63.11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3.94%;中度为98.53万平方公里,占37.38%;重度为43.34万平方公里,占16.44%;极重度为58.64万平方公里,占22.24%。目前,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总体上有改善,已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破坏大于治理”转变到“治理与破坏相持”,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总体形势仍然是很严峻的。当前,迫切需要对我国土地荒漠化长期治理效果不明显的现实进行反思,寻找荒漠化的根源所在,并提出防治荒漠化的制度改革措施。本文从土地产权制度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深层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文章首先回顾了有关的国内外文献,对相关的基本术语作了界定,阐述了有关土地产权制度的一般理论,并概括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危害以及治理情况。随后根据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以及土地产权理论,应用...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思路、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的借鉴
2.1 制度
2.2 产权及土地产权
2.3 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
2.4 现代土地产权理论
第3章 我国土地荒漠化概述
3.1 荒漠化的概念
3.2 荒漠化的现状
3.3 荒漠化的危害
3.4 荒漠化的治理情况
第4章 土地荒漠化原因的系统诊断
4.1 应用层次结构分析方法诊断土地荒漠化原因
4.2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4.3 滥垦、滥牧、滥伐、滥采的根源
第5章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土地产权制度缺陷分析
5.1 草地荒漠化防治的产权制度缺陷分析
5.1.1 草地产权不明确导致草地荒漠化
5.1.2 草地“承包到户”也会引发荒漠化
5.1.3 草地产权制度缺陷分析
5.2 耕地荒漠化防治的土地产权制度缺陷分析
5.2.1 我国现行耕地产权制度的缺陷
5.2.2 耕地产权制度不利于荒漠化防治的机理分析
5.3 林地荒漠化防治的产权制度缺陷分析
5.3.1 林地保护与荒漠化防治
5.3.2 林地产权制度的缺陷不利于林地保护
5.3.3 退耕还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6章 国外防治土地荒漠化的相关制度借鉴
6.1 国外公益林产权制度的借鉴
6.2 美国西部大开发经验的借鉴
6.3 澳大利亚荒漠化防治战略的运作机制的借鉴
6.4 以色列荒漠化地区农业开发的经验
第7章 适宜我国防治土地荒漠化的相关制度改革
7.1 防治草地荒漠化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7.1.1 建立排他性产权
7.1.2 建立健全草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促进草地经营集约化
7.1.3 把股份合作制引入草地畜牧业,使草地的产权实行股份化
7.2 防治耕地荒漠化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7.2.1 耕地所有权制度改革
7.2.2 耕地作价折股,发放股权证书
7.3 防治林地荒漠化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7.3.1 明晰林地产权的主体,界定各权利主体的责、权、利
7.3.2 设置新权能,完善林地产权结构
7.3.3 全面推行林地产权的租赁制,促进林地的高效利用
7.3.4 制定明晰的造林地产权制度,保护企业治理荒漠化的成果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本文编号:3182487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思路、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的借鉴
2.1 制度
2.2 产权及土地产权
2.3 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
2.4 现代土地产权理论
第3章 我国土地荒漠化概述
3.1 荒漠化的概念
3.2 荒漠化的现状
3.3 荒漠化的危害
3.4 荒漠化的治理情况
第4章 土地荒漠化原因的系统诊断
4.1 应用层次结构分析方法诊断土地荒漠化原因
4.2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4.3 滥垦、滥牧、滥伐、滥采的根源
第5章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土地产权制度缺陷分析
5.1 草地荒漠化防治的产权制度缺陷分析
5.1.1 草地产权不明确导致草地荒漠化
5.1.2 草地“承包到户”也会引发荒漠化
5.1.3 草地产权制度缺陷分析
5.2 耕地荒漠化防治的土地产权制度缺陷分析
5.2.1 我国现行耕地产权制度的缺陷
5.2.2 耕地产权制度不利于荒漠化防治的机理分析
5.3 林地荒漠化防治的产权制度缺陷分析
5.3.1 林地保护与荒漠化防治
5.3.2 林地产权制度的缺陷不利于林地保护
5.3.3 退耕还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6章 国外防治土地荒漠化的相关制度借鉴
6.1 国外公益林产权制度的借鉴
6.2 美国西部大开发经验的借鉴
6.3 澳大利亚荒漠化防治战略的运作机制的借鉴
6.4 以色列荒漠化地区农业开发的经验
第7章 适宜我国防治土地荒漠化的相关制度改革
7.1 防治草地荒漠化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7.1.1 建立排他性产权
7.1.2 建立健全草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促进草地经营集约化
7.1.3 把股份合作制引入草地畜牧业,使草地的产权实行股份化
7.2 防治耕地荒漠化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7.2.1 耕地所有权制度改革
7.2.2 耕地作价折股,发放股权证书
7.3 防治林地荒漠化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7.3.1 明晰林地产权的主体,界定各权利主体的责、权、利
7.3.2 设置新权能,完善林地产权结构
7.3.3 全面推行林地产权的租赁制,促进林地的高效利用
7.3.4 制定明晰的造林地产权制度,保护企业治理荒漠化的成果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本文编号:3182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182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