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土地法论文 >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8 23:5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这些内容既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为研究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确立了新背景,提出了新要求。 在时代发生变迁的前提下努力体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理论的发展性和实践的创新性是本文的出发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全面揭示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特点、新动向、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道路是本文的落脚点。 中国特色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道路应该在总的指导思想和宏观思路中体现微观特色。应当把建立和完善农业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引导机制和由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就业长效机制作为今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指导思想。这既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对历史经验的一般总结,更是对中国特色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根本指导思想的具体运用。应该把深化农村分工分业基础上的农村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推动城乡就业一体化作为农业剩余劳动力...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2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相关论题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视角与分析架构
    1.4 研究创新与方法
第2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基础理论
    2.1 农业剩余劳动力以及转移就业范畴考证
        2.1.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涵与外延
        2.1.2 流动、转移与就业等范畴的界定
    2.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经典理论溯源
        2.2.1 马克思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典论述
        2.2.2 发展经济学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典阐述
第3章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1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成因与总体描述
        3.1.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成因分析
        3.1.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总体描述
    3.2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3.2.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的必要性
        3.2.2 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的可能性
第4章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历史与现状
    4.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历史进程
        4.1.1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过程
        4.1.2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进程
    4.2 党和政府不同历史时期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探索与实践
        4.2.1 传统经济体制下党和政府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的积极探索
        4.2.2 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党和政府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路径的积极探索
    4.3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特点与主要矛盾
        4.3.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的总体描述
        4.3.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及特点
        4.3.3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矛盾
第5章 国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经验与启示
    5.1 发达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经验与启示
        5.1.1 英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历史经验与新特点
        5.1.2 美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历史与现状
        5.1.3 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道路
    5.2 新型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历史实践与经验
        5.2.1 韩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历史与经验
        5.2.2 印度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历史与模式
        5.2.3 其它发展中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
    5.3 总结
第6章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路径的现实选择
    6.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模式
        6.1.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指导思想
        6.1.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宏观思路
        6.1.3 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6.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基础途径:深化农村分工分业
        6.2.1 分工分业与就业拓展理论
        6.2.2 我国农村分工分业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6.2.3 深化农村社会分工分业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典型案例
    6.3 农业剩余劳动力产业间转移就业路径:农村新型工业化
        6.3.1 从农村分工分业到农村工业和农村工业化,从农村工业化到农村新型工业化
        6.3.2 农村新型工业化与乡镇企业改革
    6.4 农业剩余劳动力空间转移就业路径:农村城镇化
        6.4.1 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
        6.4.2 农村城镇化道路选择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6.4.3 城镇化进程中应处理好三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
        6.4.4 农村城镇化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案例
第7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的环境和条件
    7.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7.1.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7.1.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宏观政策环境
        7.1.3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宏观制度环境
    7.2 探索农业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就业相适应的环境与条件
        7.2.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宏观客观环境的改善
        7.2.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微观主观条件的改造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文编号:32725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2725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d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