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灌区土地碳排放与减排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9 07:35
化石能源使用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核心在于水,核心区域在于绿洲,而绿洲的最基本组元是灌区。水土资源的组合特征从根本上影响了土地利用的方式、方向,进而决定了碳排放的大小。测评灌区排放数量及其空间分异,揭示影响灌区碳排放的作用机理,对各类灌区提出减排策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在广泛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张掖24个灌区为案例,将土地利用归为8大类,系统分析了各灌区碳汇(碳排放)、碳盈亏水平及其空间分异,基于STIRPAT模型等,研究分析灌区水资源因素以及经济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提出了各类灌区减排的对策。结果显示:1.各灌区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碳汇量(碳排放量)的多少由其面积的大小来决定,且各灌区的总碳排放量都大于总碳汇量,总体表现为碳盈状态,且24个灌区的碳盈亏量的差异指数>碳汇量>碳排放量。2.灌区的总碳汇量中,林地的碳汇量占比最高;总碳排放量中,城镇建设及工矿用地产生的碳排放量最多。3.灌区的平均碳排放量和平均碳盈亏量的等级分布图和冷热点分布图高度耦合,而平均碳汇量则与之不同,即决定碳盈亏量的为碳排放量,而非碳汇量。4....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张掖灌区现状图
技术路线图
图 4-1 碳汇量、碳排放量、碳盈亏量数值折线图Fig. 4-1The line chart of carbon sinks、Carbon emissions and total carbon emissions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碳汇量的值较小,碳排放量和碳盈亏量的值较大,且碳排放量和碳盈亏量的曲线基本吻合,即碳盈亏量的值和碳排放量的大小基本相等,说明碳盈亏量的大小主要由碳排放量决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 王涛,冯杰.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6(12)
[2]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研究误区和未来趋向[J]. 赵荣钦,黄贤金,揣小伟. 中国土地科学. 2016(12)
[3]烟台市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费碳排放关联测度[J]. 陶云,梁红梅,房乐楠,高军凯,曲奕桦. 水土保持通报. 2016(05)
[4]重庆市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J]. 王胜蓝,周宝同,陈怡君,白婷.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10)
[5]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依赖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回归分析[J]. 刘贤赵,高长春,张勇,余光辉,宋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10)
[6]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研究——以柳州市为例[J]. 程子腾,严金明,高峰. 生态经济. 2016(08)
[7]张掖湿地CO2通量变化特征及光能利用率分析[J]. 蒋国庆,王玉洁,孙睿,张蕾,刘绍民,徐自为,张强. 干旱区地理. 2016(04)
[8]19652014年我国温度和降水变化趋势分析[J]. 佟金鹤. 安徽农业科学. 2016(12)
[9]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分解分析[J]. 李玉敏,张友国.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10]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J]. 冯杰,王涛. 软科学. 2016(05)
博士论文
[1]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 卢娜.南京农业大学 2011
[2]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 赖力.南京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上海市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D]. 周峰.合肥工业大学 2016
[2]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 余雪振.华中农业大学 2013
[3]基于低碳优化目标的安徽省土地利用碳排放足迹研究[D]. 郑欣.安徽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04580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张掖灌区现状图
技术路线图
图 4-1 碳汇量、碳排放量、碳盈亏量数值折线图Fig. 4-1The line chart of carbon sinks、Carbon emissions and total carbon emissions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碳汇量的值较小,碳排放量和碳盈亏量的值较大,且碳排放量和碳盈亏量的曲线基本吻合,即碳盈亏量的值和碳排放量的大小基本相等,说明碳盈亏量的大小主要由碳排放量决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 王涛,冯杰.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6(12)
[2]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研究误区和未来趋向[J]. 赵荣钦,黄贤金,揣小伟. 中国土地科学. 2016(12)
[3]烟台市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费碳排放关联测度[J]. 陶云,梁红梅,房乐楠,高军凯,曲奕桦. 水土保持通报. 2016(05)
[4]重庆市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J]. 王胜蓝,周宝同,陈怡君,白婷.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10)
[5]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依赖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回归分析[J]. 刘贤赵,高长春,张勇,余光辉,宋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10)
[6]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研究——以柳州市为例[J]. 程子腾,严金明,高峰. 生态经济. 2016(08)
[7]张掖湿地CO2通量变化特征及光能利用率分析[J]. 蒋国庆,王玉洁,孙睿,张蕾,刘绍民,徐自为,张强. 干旱区地理. 2016(04)
[8]19652014年我国温度和降水变化趋势分析[J]. 佟金鹤. 安徽农业科学. 2016(12)
[9]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分解分析[J]. 李玉敏,张友国.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10]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J]. 冯杰,王涛. 软科学. 2016(05)
博士论文
[1]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 卢娜.南京农业大学 2011
[2]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 赖力.南京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上海市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D]. 周峰.合肥工业大学 2016
[2]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 余雪振.华中农业大学 2013
[3]基于低碳优化目标的安徽省土地利用碳排放足迹研究[D]. 郑欣.安徽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045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504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