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城镇化水平与城市土地利用 ——基于民国调查资料、地籍图的句容个案考察
发布时间:2022-01-23 05:24
本文从历史时期城市的界定标准出发,在对前人研究成果充分梳理的基础上,以民国江苏省句容县为载体,对几种界定标准进行对比考察,研究这几种标准下句容的城镇化水平,结果显示,以往所采用的界定标准均会导致研究结论有不同程度的高估。随后以人口非农比例最高的县城为例,利用1948年实测的地籍图资料,对这座江南小城内部的土地利用格局与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这座江南小城的土地利用结构如下:建设用地56%,农用地39%,未利用地5%。这个结论与其高达99%的非农人口比例显然存在不小的落差,文章最后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地块跨幅之一
地块跨幅之二
”①在句容县城的这些地籍图中,地目所使用的类型除宅、田、规定之内,另还使用基、旱、地、塘、坟、墓、水沟、井、路、巷、山、土好、碉堡以及佛教的“万”字符等若干种,用字繁籍测量实施规则》的规定,因此有必要对相关的类型进行合并籍测量实施规则》的规定,“基”应合并到“宅”中,“旱”、“田”中,“塘”、“水沟”、“沟”、“池”、“井”应合并到“水”中合并到“杂”中,“巷”、“路”应标注为“道”,(道路、街巷绝大多数均未标注出来,因此此项基本可忽略。)另外像“碉”字符等均应合并到“宅”中,但由于其较为特殊,可以以附,而像“土好”、“操场”、“山”则因其特殊性,且都只出现过。,在地目问题中还有一类地目缺失的情况,即在一号地中,其地号、面积,唯独缺少地目信息。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只四周地块的地目情况来判断其地目类型了。下面通过截图来了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北地区过去300年耕地覆盖变化[J]. 叶瑜,方修琦,任玉玉,张学珍,陈莉.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03)
[2]全球变化及其相关科学概念的发展与比较[J]. 曲建升,葛全胜,张雪芹. 地球科学进展. 2008(12)
[3]19世纪初期华亭—娄县地区的城市化水平[J]. 李伯重.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8(02)
[4]过去300年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碳循环研究[J]. 葛全胜,戴君虎,何凡能,潘嫄,王梦麦.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02)
[5]中国东部地区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的历史演变[J]. 张洁,陈星.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5)
[6]明清江南基层区划的传统与市镇变迁——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考察[J]. 吴滔. 历史研究. 2006(05)
[7]清中叶以来的江南市镇人口——以吴江县为例[J]. 游欢孙,曹树基.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6(03)
[8]中国近代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J]. 李巧萍,丁一汇,董文杰. 气象学报. 2006(03)
[9]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近期进展[J]. 王兵,臧玲.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02)
[10]从康雍乾垦殖政策看中国清前期垦荒发展趋势[J]. 何凡能,戴君虎,葛全胜. 地理研究. 2005(06)
博士论文
[1]明以来河南土地利用变化与人文机制研究[D]. 傅辉.复旦大学 2008
[2]苏皖地区土地利用及其驱动力机制(1500~1937)[D]. 赵赟.复旦大学 2005
[3]近代苏州地区市镇经济研究[D]. 游欢孙.复旦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03687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地块跨幅之一
地块跨幅之二
”①在句容县城的这些地籍图中,地目所使用的类型除宅、田、规定之内,另还使用基、旱、地、塘、坟、墓、水沟、井、路、巷、山、土好、碉堡以及佛教的“万”字符等若干种,用字繁籍测量实施规则》的规定,因此有必要对相关的类型进行合并籍测量实施规则》的规定,“基”应合并到“宅”中,“旱”、“田”中,“塘”、“水沟”、“沟”、“池”、“井”应合并到“水”中合并到“杂”中,“巷”、“路”应标注为“道”,(道路、街巷绝大多数均未标注出来,因此此项基本可忽略。)另外像“碉”字符等均应合并到“宅”中,但由于其较为特殊,可以以附,而像“土好”、“操场”、“山”则因其特殊性,且都只出现过。,在地目问题中还有一类地目缺失的情况,即在一号地中,其地号、面积,唯独缺少地目信息。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只四周地块的地目情况来判断其地目类型了。下面通过截图来了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北地区过去300年耕地覆盖变化[J]. 叶瑜,方修琦,任玉玉,张学珍,陈莉.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03)
[2]全球变化及其相关科学概念的发展与比较[J]. 曲建升,葛全胜,张雪芹. 地球科学进展. 2008(12)
[3]19世纪初期华亭—娄县地区的城市化水平[J]. 李伯重.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8(02)
[4]过去300年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碳循环研究[J]. 葛全胜,戴君虎,何凡能,潘嫄,王梦麦.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02)
[5]中国东部地区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的历史演变[J]. 张洁,陈星.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5)
[6]明清江南基层区划的传统与市镇变迁——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考察[J]. 吴滔. 历史研究. 2006(05)
[7]清中叶以来的江南市镇人口——以吴江县为例[J]. 游欢孙,曹树基.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6(03)
[8]中国近代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J]. 李巧萍,丁一汇,董文杰. 气象学报. 2006(03)
[9]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近期进展[J]. 王兵,臧玲.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02)
[10]从康雍乾垦殖政策看中国清前期垦荒发展趋势[J]. 何凡能,戴君虎,葛全胜. 地理研究. 2005(06)
博士论文
[1]明以来河南土地利用变化与人文机制研究[D]. 傅辉.复旦大学 2008
[2]苏皖地区土地利用及其驱动力机制(1500~1937)[D]. 赵赟.复旦大学 2005
[3]近代苏州地区市镇经济研究[D]. 游欢孙.复旦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03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6036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