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规制
本文关键词: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规制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我国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立法状况。长期以来,我国法律一直限制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以致形成典型的城乡建设用地双轨制:农村乡镇企业用地、农民住宅用地、集体公共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等可以使用集体所有土地,而城市企业、城市居民等必须使用国有土地;城市建设需要占用集体土地的,必须先由国家通过土地征收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后再出让或划拨给土地使用者使用。这样,土地征收被认为是城市建设用地的惟一合法供给途径。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设用地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土地征收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惟一合法供给途径,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建设用地的需要,并且引发了大量复杂而严重的问题。事实证明,现行的征地制度的基本政策取向是以牺牲农村和农民利益来实现城市建设的低成本高速度和城市工商业资本的大量积累。同时,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禁止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农民的土地发展权被剥夺,他们既无法利用土地吸引投资,也不能分享土地城市化带来的增值利益。征地制度的不合理加上土地入市政策的不平等,其结果是二十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持续贫困,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并造成大量并日益增加的城市边缘化人群,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巨大隐患。 土地征收出现的种种问题,显示出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制度安排,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这种制度下,一方面,随着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国有土地的市场化配置程度在不断提高,土地市场价格不断显化;另一方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市场化流转却长期受到限制,这直接导致集体建设用地大量隐形入市。虽然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入市,引发了土地市场秩序混乱和土地管理困难等问题,但是客观上有利于农村吸引投资,盘活土地资源和发展经济。这一现象反映了农村和农民利用土地进入市场以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的合理诉求。因此,我们对土地隐形入市不能采取简单否定和断然封杀的办法。它在经济学上可以解释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其一方面显示出现行制度的不合理和低效率,另一方面表明农民对改变现行制度的强烈愿望。然而,在现行法律下,农民的这些做法,无论多么符合当地实际,也无论它
【关键词】:集体建设用地 流转 土地征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922.3;D923.2
【目录】:
- 导论13-27
- 研究背景13-15
- 一、农民利益被剥夺,失地农民数量增加13-14
- 二、城乡关系进一步对立,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14
- 三、土地市场失范无序,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入市现象严重14-15
- 立法现状15-20
- 一、我国关于土地流转立法的历史脉络15-18
- 二、《物权法(草案)》关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制度设计18-20
- 研究意义、框架、创新20-23
- 一、研究意义20-21
- 二、研究框架21-23
- 三、本文创新23
- 相关概念界定23-27
- 一、集体建设用地23-24
- 二、集体土地流转24-27
- 第一章 现行城市建设用地供给途径——土地征收问题研究27-40
- 第一节 土地征收制度演进27-31
- 一、土地征收概述27-29
- 二、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供给途径的形成29-31
- 第二节 土地征收问题研究31-40
- 一、以牺牲农民为代价推进城市化进程32-33
- 二、土地征收权滥用,农民的土地发展权被剥夺33-37
- 三、不合理的征地制度,造成大量城市化边缘人群37-40
- 第二章 城市建设用地供给制度的突破——集体土地隐形入市40-50
- 第一节 诱致性制度变迁: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入市40-46
- 一、制度变迁理论40-42
- 二、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入市的具体原因42-44
- 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形式44-46
- 第二节 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入市的评价46-50
- 一、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困境46-49
- 二、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入市的价值评价49-50
- 第三章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实证分析50-73
- 第一节 南海模式50-55
- 一、南海模式产生的背景50-52
- 二、南海模式的主要做法52
- 三、南海模式的评价52-55
- 第二节 山东三联集团成片综合开发模式55-60
- 一、山东三联集团成片综合开发模式的主要做法55-59
- 二、山东三联集团成片开发经验总结及其存在的问题59-60
- 第三节 芜湖模式60-63
- 一、芜湖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背景60-61
- 二、芜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主要做法61-63
- 三、芜湖模式的实践效果评析63
- 第四节 苏州模式63-67
- 一、苏州模式产生的背景63-64
- 二、苏州模式的主要做法64-65
- 三、苏州模式的实践效果评析65-67
- 第五节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可行性分析67-73
- 一、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功能67-70
- 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可能面对的问题70-73
- 第四章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依据73-87
- 第一节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经济学依据73-79
- 一、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尊重农民土地发展权的必然要求73-75
- 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克服土地利用外部性的必然要求75-77
- 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然要求77-78
- 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78-79
- 第二节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学依据79-87
- 一、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实现所有权平等保护的必然要求79-82
- 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制约权力滥用的必然要求82-84
- 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衡平土地所有权双重特性的必然要求84-85
- 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符合宪法精神85-87
- 第五章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规制87-102
- 第一节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立法探索87-90
- 一、《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87-88
- 二、广东省推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取得的主要成效88-89
- 三、《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的局限性89-90
- 第二节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立法原则90-96
- 一、依法流转原则91
- 二、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91-93
- 三、土地利用方式多元化原则93-94
- 四、同地、同权、同价的原则94-95
- 五、集体决策原则95-96
- 第三节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法律制度设计96-102
- 一、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初级市场96-98
- 二、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二级市场,实现其合理流转98-100
- 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中的收益分配100-101
- 四、完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登记制度101
- 五、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中介机构101-102
- 第六章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配套改革102-120
- 第一节 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102-108
- 一、现行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102-104
- 二、改革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理论思路104-105
- 三、对“集体所有”的法律分析与改革建议105-107
- 四、继续强化土地使用权,,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制107-108
- 第二节 土地征收制度改革108-114
- 一、严格限定土地征收应以公共利益为目的108-109
- 二、提高补偿标准,改变补偿方式109-112
- 三、完善土地征收程序112-113
- 四、建立农民的自治组织,提高与政府的谈判能力113-114
- 第三节 土地用途管制114-120
- 一、土地用途管制的涵义115
- 二、土地用途管制的理论依据及必要性115-117
- 三、土地用途管制的法律对策117-120
- 结论120-121
- 参考文献121-126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天骁;吴家寅;;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问题初探[J];中国不动产法研究;2011年00期
2 陈立滨;;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构建[J];研究生法学;2007年03期
3 潘莹;刘瑶;卢炳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立法现状及展望[J];法制与社会;2012年12期
4 张志强;;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的研究和观点[J];决策咨询通讯;2008年04期
5 马永坤;何雄浪;;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依据及现实思考[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梁智娇;蒋兰香;;长株潭土地资源保护的立法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06期
7 张洪松;;两种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模式的比较分析——基于成都实验的考察[J];理论与改革;2010年05期
8 张志强;高丹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相关研究和观点综述[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张志强;;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问题的思考[J];中国发展;2008年03期
10 孟俊红;;“同地同权”释疑[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孙建伟;涉地农民住房权与生存权保障实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2 王淑华;城乡建设用地流转法律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崔欣;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张梦琳;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资源配置效应与优化调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朱木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6 马秀鹏;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法律制度创新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7 张志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龙开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演变、机理与调控[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9 孟俊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物权法建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鸿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纪玉坤;浅析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杨柳;我国村镇房屋产权登记制度及其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吕轶莘;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制度完善[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洋;浅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刘煜;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制度构建[D];郑州大学;2011年
8 魏信勇;统筹城乡发展下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李小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反思与完善[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包双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05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805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