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进行的如火如荼,各种“特色”问题也都凸现出来,失地农民也是应运而生的,而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引起足够重视。研究发现,在一问题出现之前的30年内建立相关保障机制为最佳时期,但近年来,我国对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工作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没有取得突破进展,笔者选取这一论题,就是鉴于目前我国的典型情况,以失地农民从“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出现的社会问题、法律问题、农民自身问题这一系列问题为基点,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寻求适合我国失地农民保障权益机制。且这一研究论题来源于本人的研究生导师何建华老师的国家课题《山西省转型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土地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也增加了此论题的可研究性。 笔者从典型案例出发,引出相关的普遍性社会问题、法律问题,运用法学专业知识对之进行剖析、论述,借鉴国外先进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立法、司法经验,通过因果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和价值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而从宏观上构想一个相对合理的制度体系,实现人人和谐、人地和谐、社会和谐稳定。本文在总体结构上分为引言、正文、结论,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大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现状,从两个典型案例出发,揭示当前失地农民权益主要在两大方面收到损害,进而分析当前失地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的的根本原因。 第二部分:国内外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的经验借鉴,介绍国内外在保障失地农民权益方面的先进经验,进而为我国建立健全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机制提供可借鉴方法。第三部分:对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的建议,从建立失地农民保障权益机制、加强征地管理、规范征地补偿标准、加大社会保障监察措施四方面来论述,希望对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的建立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失地农民 权益保障 征地补偿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引言12-13
- 一、失地农民权利保障机制现状13-21
- (一) 侵犯失地农民权益典型案例介绍13-14
- 1、四川广元近千亩耕地违规被征事件13
- 2、河北邯郸建湖征用耕地事件13-14
- (二) 案例中发现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14-16
- 1、土地征收管理不健全14-15
- 2、征地补偿不合理15-16
- (三)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6-21
- 1、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化结构16-17
- 2、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尚未建立17-18
- 3、社会引导不足18-19
- 4、农民再就业能力缺乏及维权意识不到位19-21
- 二、国内外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的经验介绍21-25
- (一) 国内保障失地农民权益机制先进经验介绍21-22
- 1、加强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管理,争取不占、少占农民耕地21
- 2、强化“占补平衡”,退还农民耕地21-22
- 3、农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以耕地换保障22
- (二) 国外关于保障失地农民权益机制先进经验介绍22-25
- 1、英国保障失地农民权益机制22-23
- 2、美国保障失地农民权益机制23
- 3、日本保障失地农民权益机制23-25
- 三、完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的法律建议25-30
- (一) 加强征地管理25-26
- 1、明确界定公共利益25
- 2、规范政府不法行为25
- 3、规范征地补偿标准25-26
- (二) 健全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制度26-29
- 1、基本生活保障27
- 2、养老保障27-28
- 3、医疗保障28
- 4、就业保障28-29
- (三) 加大社会保障监察措施29-30
- 结论30-31
- 参考文献31-34
- 发表文章目录34-35
- 致谢35-36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36-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开友;张世敏;;土地征收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制度设计[J];法治研究;2011年09期
2 ;杭州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新举措[J];求知;2005年02期
3 方中华;朱建彪;祁岳松;;帮失地农民解忧[J];江淮法治;2011年11期
4 郑风田;吴涛;;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确保失地农民利益[J];人民论坛;2011年23期
5 冯学娟;何军;;亿元村为谁富[J];共产党人;2011年09期
6 叶小平;;以民为本 攻坚破难——宜春市宜阳新区创新社会管理的探索[J];理论导报;2011年08期
7 吴菁;;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社区融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年15期
8 周琳琳;;失地农民的社会资本转型探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隋华杰;冷皓凡;;失地农民与一般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对比调查研究[J];农业考古;2011年03期
10 许斌;孙轶群;;城中村失地农民社区认同状况探究——以鲁东南X社区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权小虎;;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2 褚文会;;廊坊市半城市化阶段失地农民劳动力转移对接[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3 刘华平;;陕西城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与完善[A];社会科学界第二届陕西省2008学术年会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论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论文集[C];2008年
4 肖芳;;半城市化阶段都市圈失地农民转移就业模式的探讨[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5 朱名华;;城市化不能让农民失地又失业——临桂新区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思考[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6 李加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商业养老保险补充研究[A];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失地农民问题[A];中国老科协第二次服务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研讨会材料汇编[C];2007年
8 刘芩君;;我国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探析[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9 季晓华;;失地农民安置的现状、对策以及方式和相关制度的几点思考[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四卷(土地分卷)[C];2005年
10 刘雷;邓琴;邵技新;;毕节试验区大中型项目建设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探讨[A];学成于思 行成于思——2005年度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刘琦;从速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N];友报;2010年
2 王海红;山东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出新规[N];中国财经报;2010年
3 王寅龙;西郊乡为失地农民构筑“权益保障线”[N];开封日报;2006年
4 周训永;毕节市——加大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力度[N];毕节日报;2010年
5 马今;完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曹志海;构建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N];青岛日报;2009年
7 张居正;委员提议: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应重视[N];云南政协报;2007年
8 孙乃会邋李亚新;构建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长效机制[N];农民日报;2008年
9 吕东浩;大连市政协 就保障失地农民合法权益建言[N];友报;2010年
10 遵义市委政研室;四机制、一制度:织成群众权益保障网[N];遵义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航;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与地方政府的社会交换[D];上海大学;2010年
2 吴勇辉;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聂鑫;农地城市流转中失地农民多维福利影响因素和测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4 雷寰;北京市郊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廖小军;论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及解决当前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袁斌;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宋娟;制度弹性空间与秩序重构[D];上海大学;2008年
8 王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表达[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罗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10 刘海云;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小琴;征地中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2 刘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3 尹瑶宗;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刘培军;郑州市惠济区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探析[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5 李腊云;我国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6 傅延红;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孙守相;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8 王春燕;论我国失地农民权益保障[D];四川大学;2007年
9 张潇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10 王超;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合法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087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808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