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0 07:21
本文关键词: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研究
【摘要】: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是我国选举制度的一项重要的具体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也是保证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实现的重要方式。本文立足于我国的政治制度和选举法的规定,从当前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在考察和借鉴国外选举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的一系列规范性的操作程序。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基本思路、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代表候选人与选民制度涉及的相关概念,分析了这一制度的内涵,并对我国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进行了历史考察。 第三部分,论述了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的公开性、竞争性、平等性、正当性的理论特征,分析了保障公民有效行使选举权、保障公正行使选举权、提升代表候选人的思想意识的价值。 第四部分,从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的立法规定、这一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分析三个方面,对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的现状进行了论述。 第五部分,考察和借鉴有关国家在竞选议员时与选民见面的相关规定,提出了突出制度的系统性、强化活动的监督性、调动选民的参与性等方面的启示。 第六部分,完善我国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提出了建立多方启动机制、完善见面活动程序、健全见面活动的组织、建立保障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代表候选人 选民 见面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22;D921.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8
- 1 引言8-11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8-9
-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9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9-10
- 1.3.1 研究思路9-10
- 1.3.2 研究方法10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10-11
- 1.4.1 论文研究的特色和创新10
- 1.4.2 不足之处10-11
- 2 代表候选人与选民制度概述11-18
- 2.1 相关概念界定11-13
- 2.1.1 选民的概念界定11-12
- 2.1.2 代表候选人的概念界定12-13
- 2.2 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的涵义13
- 2.3 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的背景分析13-15
- 2.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13-14
- 2.3.2 完善我国选举制度的内在需要14-15
- 2.3.3 解决选民和代表之间不了解等问题的现实需要15
- 2.4 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的历史考察15-18
- 3 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的理论特征与价值18-22
- 3.1 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的理论特征18-20
- 3.1.1 公开性18
- 3.1.2 竞争性18-19
- 3.1.3 平等性19-20
- 3.1.4 正当性20
- 3.2 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的价值20-22
- 3.2.1 保障公民有效的行使选举权20-21
- 3.2.2 保障公正行使选举权21
- 3.2.3 提升代表候选人的思想意识21-22
- 4 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的现状分析22-28
- 4.1 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的立法规定22-24
- 4.1.1 选举委员会负责组织22
- 4.1.2 选民提出的要求22-23
- 4.1.3 代表候选人介绍情况23
- 4.1.4 时间要求23-24
- 4.2 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24-26
- 4.2.1 提出主体单一24-25
- 4.2.2 程序操作性不强25
- 4.2.3 见面内容不具体25-26
- 4.2.4 责任和监督不明确26
- 4.3 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6-28
- 4.3.1 思想上的认识不足26-27
- 4.3.2 制度不完善27-28
- 5 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国外考察与启示28-33
- 5.1 国外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的分析28-31
- 5.1.1 竞选组织者28-29
- 5.1.2 竞选时间29
- 5.1.3 竞选环节29
- 5.1.4 竞选经费29-30
- 5.1.5 竞选监督30-31
- 5.2 国外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的启示31-33
- 5.2.1 突出制度的系统性31
- 5.2.2 强化活动的监督性31-32
- 5.2.3 调动选民的参与性32-33
- 6 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的完善33-42
- 6.1 建立多方启动机制33-34
- 6.2 完善见面活动程序34-36
- 6.2.1 见面的时间34-35
- 6.2.2 见面的形式35
- 6.2.3 见面的内容35-36
- 6.3 健全见面活动的组织36-38
- 6.3.1 见面活动的组织者36-37
- 6.3.2 举行见面活动的地点37
- 6.3.3 确定见面活动的范围37
- 6.3.4 规范见面活动的提问37-38
- 6.4 建立保障机制38-42
- 6.4.1 监督机制38-39
- 6.4.2 经费保障机制39
- 6.4.3 应急处理机制39-42
- 结语42-44
- 参考文献44-47
- 致谢47-48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48
【共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园园;环境法律政策的执行机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王爱军;行政行为的目的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秦中蕾;法律保留原则下的基本权利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章烽;论司法能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隗兵;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李宝东;试论我国宪政文化建设的途径[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166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1116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