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1 09:07

  本文关键词: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央与地方关系 法治 化地方分权 地方自治 党政关系


【摘要】: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是法学界尤其是宪法学界对于央地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探索,并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框架。本文力图在前辈学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政治学、经济学和宪法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进一步审视和分析央地关系法治化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和可能面临的问题及解决之道。特别是在中国特定的政党制度背景下,如何以法治化的思维和方式处理对央地关系具有关键性影响作用的党政关系。 我国现行宪法和执政党的指导性文件为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提供了总的原则和方向。但这些规定还较为宏观、笼统和粗疏,且主要局限于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关系方面,而不是对权力、职能、责任关系的全方位规制。本文提出处理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五条基本原则:第一,法治原则,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调应当由宪法确定,这可称之为“宪法化原则”;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具体制度安排应当纳入法律的框架之内,由法律来作出规定,这可称之为“法制化原则”;任何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或改变的行为,都应按照法定的程序来进行,这可称之为“(狭义的)法治化原则”。第二,均衡原则,即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在保障国家统一、维护中央权威和尊重地方利益、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之间要实现均衡。第三,匹配原则,即在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限时,应当使其各自的权力、职能、责任三者相匹配。第四,效率原则,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构建和处理应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使整个政府运行治理机制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管理和交易的成本最低,社会获得的福利收益最高。第五,创新原则,即不囿于一般理论和概念的束缚,根据客观实际,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创制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制度框架和操作安排。 在考查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历史发展和国际经验、分析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现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应以三个方面为目标,即:合宪性,确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宪法依据;法制化,构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律框架;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节机制。并从宪法和政府治理的不同层面,从功能性权力和事务性权力两种不同维度,系统分析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立法、行政、司法权力关系以及事权、财权、人事权关系。进而提出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实现路径,包括法律保障机制的建构和中央与地方争端解决机制的建构。其中,在法律保障机制的建构方面,应当对宪法文本进行必要的修订与完善,同时制定《中央与地方关系法》;在央地争端解决机制方面,可通过两种方式对现有体制进行嫁接式的改革:一是改革人民政协制度,构建权力型的政协,使之成为承载地区协商民主功能、解决央地间和区域间纷争的制度平台;二是分别设立隶属于国务院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仲裁委员会”和既相对独立、又向全国人大负责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司法委员会”,构建“仲裁(调解)+司法(裁决)”的双重纠纷解决体制。 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形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探讨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一宪法问题和政治问题,自然无可回避政党与政权的关系问题。本文认为,要形成科学合理、符合政治文明要求的党政关系,使党政关系适应并服务于央地关系法治化的目标。为此,一要重新明确“党政分开”,二要做到党“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其要义在于妥善处理好党的领导权与执政权、领导地位与执政地位的辩证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与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是中国党政关系的核心所在。就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各层级间党组织与人大的交互关系对央地关系的合理构建和法治化进程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应当把党的领导地位和人大的权力地位之厘清与界定作为设计中国政治体制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中央与地方关系 法治 化地方分权 地方自治 党政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1
【目录】:
  • 论文创新点5-6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导言13-23
  • 第一节 研究的视角14-19
  • 一、政治学视角: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是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15-16
  • 二、经济学视角: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16-17
  • 三、法学视角: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体现17-18
  • 四、宪法文化视角:从集权文化到分权文化,从人治文化到法治文化18-19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19-23
  • 一、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是重要的宪法问题19-20
  • 二、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20-21
  • 三、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是解决当前诸多问题的现实需要21-23
  • 第二章 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23-38
  • 第一节 厘清权力关系: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前提23-25
  •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宪政理论基础25-35
  • 一、分权制衡理论:横向分权与纵向分权25-26
  • 二、两组概念辨析:单一制、联邦制;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地方自治26-33
  • 三、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的授权与分权33-35
  • 第三节 处理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基本原则35-38
  • 第三章 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的历史演变和国际借鉴38-67
  • 第一节 中国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的历史演变38-52
  • 一、古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38-39
  • 二、近现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39-46
  • 三、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46-52
  • 第二节 联邦制国家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52-57
  • 一、美国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52-55
  • 二、德国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55-57
  • 第三节 单一制国家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57-63
  • 一、英国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57-59
  • 二、法国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59-61
  • 三、日本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61-63
  • 第四节 前苏联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63-67
  • 第四章 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现状和目标67-98
  • 第一节 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成就和问题67-93
  • 一、中央与地方的立法权关系68-71
  • 二、中央与地方的行政权关系71-76
  • 三、中央与地方的司法权关系76-79
  • 四、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关系79-82
  • 五、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关系82-91
  • 六、中央与地方的人事权关系91-93
  • 第二节 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目标93-98
  • 一、合宪性:确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宪法依据93-94
  • 二、法制化:构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律框架94-96
  • 三、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节机制96-98
  • 第五章 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实现路径98-119
  • 第一节 法律保障机制的建构98-102
  • 一、宪法文本的修订与完善98-100
  • 二、制定《中央与地方关系法》100-102
  • 第二节 央地争端解决机制的建构102-116
  • 一、关于央地争端解决机制的既有研究成果102-103
  • 二、模式选择:政协的权力化改造和设立中央与地方关系仲裁委员会、中央与地方关系司法委员会103-111
  • 三、地方保护主义的界定与控制111-116
  • 第三节 以县乡自治推动地方民主自治116-119
  • 第六章 党政关系和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119-136
  • 第一节 党政关系对央地关系的影响119-122
  • 一、党政关系的定义119-120
  • 二、党政合一,还是党政分开120-122
  • 第二节 建构同央地关系法治化相适应的党政关系122-128
  • 一、党政职能的界分122-123
  • 二、新时期党政关系需遵循的基本原则123-128
  • 第三节 党与国家政权机关的关系128-136
  • 一、党与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128-131
  • 二、党与行政机关(人民政府)的关系131-132
  • 三、党与司法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关系132-13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136-138
  • 参考文献138-146
  • 后记146-1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远新;正和互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范式及其政策意义[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魏红英;西方发达国家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几点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3 王彦智;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制化和民主化[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4 张志宇,张凤奎;超大社会: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的新视角[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3期

5 王鹏;中央与地方关系理论研究的五个视角[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王双印;孙中山对中央与地方关系认识的演进[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4期

7 张志宇;张凤奎;;超大社会: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的新视角[J];长江论坛;2006年01期

8 郑言;梁磊;;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国、俄罗斯之比较研究[J];新视野;2006年03期

9 彭向刚;梁学伟;;以公共服务为主旨构建当代中央与地方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6期

10 王雅芬;;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和谐发展[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蔚;;试论中央与地方关系之和谐[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郭为桂;;五十年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迁[A];五十年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张剑雄;;论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和谐发展[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雷艳红;;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辛向阳;;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想与实践[A];“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段海珍;卢珂;;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基于公共产品供给的视角[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7 张继才;;李大钊对中央与地方关系和国家结构的思考[A];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选集[C];2009年

8 雷艳红;;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军超;;中央与地方关系比较研究——从行政区划的角度[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艾琴;;博弈:房地产调控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 聂辉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变化[N];东方早报;2013年

2 陶品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涂永珍;加强公共财政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的中央与地方关系[N];中国改革报;2006年

4 记者 方烨;新型央地关系应激励相容[N];经济参考报;2014年

5 魏加宁;日本的中央与地方关系[N];经济观察报;2006年

6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潘洪其;应善用民众的信任[N];东方早报;2007年

7 孙德超;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N];吉林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宁杰;“政令出不了中南海”的应对之策[N];人民法院报;2009年

9 李军杰;国家发展战略转型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10 ;分利化改革后的委托代理博弈[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SOUKSANH VANXAY(万赛);老挝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4年

2 车海刚;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3 梁学伟;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迁及其走向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杨红伟;分散与重构: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制度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吴帅;分权、制约与协调:我国纵向府际权力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立群;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顾煜;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3 裴维丽;国家法治建设视角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生;制度创新视角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5 薛建龙;论转型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构建[D];郑州大学;2010年

6 万存甫;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和变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刘立华;市场化进程中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晋;论转型时期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夏天;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智博;转轨时期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121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1121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9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