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妥协”到“大决裂”:重访1913年
本文关键词:从“大妥协”到“大决裂”:重访1913年 出处:《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1912年的"大妥协"对一系列重要的原则性问题未决断或"延迟决断",从而为1913年的"大分裂"埋下了伏笔。宋教仁遇刺是"大分裂"的标志性事件,但并不是导致内阁制政府失败的决定性事件,更不是直接导致后来革命前后相继、绵延不绝的关键事件。1916年袁世凯之死与北洋集团的大分裂,才是通向"不断革命"的关键点。
[Abstract]:The "grand compromise" of 1912 was undecided or "delayed" on a series of important issues of principle. The assassination of Song Jiaoren is a landmark event, but it is not the decisive event that led to the failure of the cabinet system of government. The death of Yuan Shikai in 1916 and the great division of the Beiyang Group were the key points leading to the continuous revolu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9;D921;K258
【正文快照】: 1913年3月20日晚10时45分,上海沪宁铁路车站响起枪声,正欲北上组织内阁的国民党党魁宋教仁应声倒地。两日后,宋教仁不治身亡。这一事件诱发了巨大的政治地震从7月12日李烈钧宣布江西“独立”开始,江苏、安徽、上海、湖南、福建、四川、广东国民党人相继起兵讨袁,但不到两个月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永国;;国民革命运动与文化的现代启蒙[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吴春梅,王邦翠;立宪派与清廷决裂时间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3 汤奇学,龚来国;汪康年与梁启超关系变化与《时务报》兴衰[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4 沈素珍;;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德治”与“和谐”——以《大学》为中心的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王康;;舆论传播与五四学生运动——以五四时期《京报》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马勇;;新知识背后:以京师大学堂创建为中心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王天根;;近代报刊与袁世凯军政利益集团的兴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方国武;;试析晚清文化传播的两种模式[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张昭君;儒学与梁启超文化思想的演进[J];安徽史学;2001年01期
10 程kW,姜继为;知识分子参政模式的重塑——梁启超对民初知识分子参政影响管窥[J];安徽史学;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钢;;书院传统及其现代精神[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3 孔寒冰;项佐涛;;十月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解读中国人的十月革命观[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4 黄升任;张谦;;论黄遵宪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杨齐福;;清末民初新教育发展缺失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王晓雨;;“自由”一语探源——近代中日翻译互动之一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粟尚正;;从“治天下”到“比天大”——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探析[A];伟人智慧 强国丰碑——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贾蕙萱;;留日三杰与辛亥革命——兼议宫崎滔天的鼎力襄助[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3期(总第104期)[C];2011年
9 罗国辉;;社会改革与关注民生——孙中山与社会救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10 杨小辉;;觉醒与呐喊——20世纪初新知识阶层的“中等社会”论说[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5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7 刘中黎;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锋;黎元洪与民初政局[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毕彩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袁唯;20世纪20年代湖南省宪运动中的选举风潮[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楠;贺麟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江丽萍;1920年名人学术讲演会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6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陈维根;《中国新报》的宪政思想宣传[D];湘潭大学;2010年
8 柳楠;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盛满;华侨参政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崔国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研[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健;李金全;;武昌起义后清、袁、孙妥协原因述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丁健;;再论辛亥革命中清、袁、孙妥协的原因[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宋慧娟;;唐绍仪内阁刍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赵书刚;;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内幕[J];世纪行;1995年10期
5 安宇;;论孙中山对袁世凯再度妥协的原因[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6 袁伟时;;袁世凯与国民党:两极合力摧毁民初宪政[J];江淮文史;2011年03期
7 曾景忠;从《庸言》看梁启超[J];天津社会科学;1986年06期
8 朱宗震;;共和之殇[J];全国新书目;2008年18期
9 郭琳;;袁世凯与“二十一条”签订始末[J];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季云飞;;论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J];学术月刊;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平;;梁士诒与“洪宪帝制”[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2 马勇;;民初政党政治失败原因说[A];“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宝成关;;论南北议和与孙中山让位[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81年
4 胡毅华;;试论洪宪帝制前后冯国璋同袁世凯的关系[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5 易惠莉;;为彻底推翻袁世凯专制独裁而献身的民主斗士——宋教仁先生[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6 熊作华;;梅园会议上的王文华[A];辛亥革命与贵州社会变迁——贵州省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1年
7 陈绛;;蔡松坡将军的精神遗产[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8 李华兴;;蔡锷将军:立志救民,与时俱进[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9 朱宗震;;试论革命党人在民初政争中的策略[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81年
10 谷清;王红彬;;护国精神永放光芒——纪念云南护国首义90周年[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友唐;袁世凯 小站练兵[N];团结报;2001年
2 任然;袁世凯统一币制[N];中国妇女报;2005年
3 林楚方;1911—1949:乱世浮沉[N];南方周末;2004年
4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的划阶段问题[N];光明日报;2000年
5 范福潮;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前的南北博弈[N];南方周末;2008年
6 刘国才 陈军情;袁世凯统治时期陇东人民的反抗斗争[N];民主协商报;2005年
7 李金铮;细捋直系军阀的渊源[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朱宗震;宋教仁之死: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N];南方周末;2007年
9 陈光中;外交部街的历史风云[N];中国档案报;2004年
10 陈贤庆;建立民国,缔造共和[N];中山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力;近现代中国责任内阁体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吴建铭;民初(1912-1913)立法与行政关系的论争[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华腾;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95-1911)[D];复旦大学;2005年
4 廖志坤;中国近代政治转型的曲折反映[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志茗;晚清幕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冬梅;1905-1911年清政府的联美制日政策[D];吉林大学;2006年
7 徐爽;1901-1911:旧王朝与新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肖高华;1920年代中国知识界关于现代国家之政制设计及论争[D];湖南大学;2010年
9 房政;中国现代国家的型构1842~1953[D];复旦大学;2008年
10 王雷;误读的共和:1916-1924年的北京国会[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机像;袁世凯与中朝宗藩关系[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杨阳;袁世凯统治时期参政院述论[D];吉林大学;2009年
3 施政;试论袁世凯派驻朝鲜和清政府对朝鲜全面干涉政策的实施[D];延边大学;2010年
4 李慧;浅论晚清时期的袁世凯幕府[D];暨南大学;2006年
5 曹俊;袁世凯与中日“二十一条”交涉[D];安徽大学;2007年
6 李伟;北洋新军军事文化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宁;北洋新军武器装备建设历史考察(1895-1911)[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朱峰;袁世凯与直隶的经济建设(1901—1907)[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艳;试论洪宪帝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刘卓;袁世凯统治时期监察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70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1370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