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宪法解释及其法学特质
本文关键词:论宪法解释及其法学特质 出处:《求索》2013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我国宪法于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而后几经修正,成为我国宪法的现行正本。作为国家根本性大法,宪法只能对国家权力、公民权利和义务、国家的民主制度、国家的法制原则等做出框架性规定。所以,宪法解释就成了当代宪法学研究的核心论题,对宪法解释方法进行考察也成了理解当代宪法实践的前提预设。本文拟从法学比较域出发,解读宪法解释在预设前提、解释对象性质、解释方法应用、解释创造性程度、解释结果确定性程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部门法解释的法学特质。研究宪法解释及其法学特质,以充分凸显宪法解释在法律解释体系中的独特地位,更加全面的把握宪法研究的核心问题。对宪法及其解释方法的研究有益于廓清现代法律的框架体系,深化对宪法文本特别是宪法基本权利条款的理解。
[Abstract]:The Constitution of our country was adopted at the 5th session of the 5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n 1982 and has been amended several times. As the fundamental law of the country, the Constitution can only exercise power over the state. The civi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the democratic system of the country, the principle of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country make the frame stipulation. Therefore, the co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 has become the core topic of the contemporary constitutional law research. The study of the co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 method has become the premise presupposition of understanding the contemporary constitutional practice. This paper intends to interpret the co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 in the presupposition premise, the nature of the interpretation objec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pretation meth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parative field of law. The degree of creativity of interpretation and the degree of certainty of interpretation result are different from the leg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pretation of other branches of law. In order to fully highlight the unique position of co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 in the legal interpretation system, a more comprehensive grasp of the core issues of constitutional research.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of the Constitution, especially the provisions of the basic rights of the Constitution.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法学院;
【基金】:山东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基金《宪政基本权力的构建方式与宪法审查制度的设计》(yzc11010)
【分类号】:D921
【正文快照】: 我国宪法于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而后经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等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胜利;;论《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一般条款”[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2 陈银珠;;刑法解释的立场选择:客观解释论之提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3 张武;论政府经济职权的概念和基本特征[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金波;浅析表见代理的代理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5 刘帆;;论我国定罪司法解释的标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6 汪正;;此“不良影响”非彼“不良影响”——关于“其他不良影响”禁用条款及诚实信用原则[J];中华商标;2007年03期
7 葛云松;;李珉诉朱晋华、李绍华悬赏广告酬金纠纷案评析[J];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01期
8 侯猛;;最高法院司法知识体制再生产——以最高法院规制经济的司法过程为例[J];北大法律评论;2004年00期
9 焦宝乾;;法律意义世界的进入与困惑——谢晖著《法律的意义追问》读后[J];北大法律评论;2004年00期
10 姚辉;;论民事法律渊源的扩张[J];北方法学;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徐子良;经济法司法实施之应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谢银玲;上市公司对外资敌意并购之反收购对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郑现U,
本文编号:13798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1379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