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弱势群体的宪法保护
本文关键词:论社会弱势群体的宪法保护 出处:《理论与改革》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性弱势群体 宪法保护 宪政 可持续发展 和谐社会
【摘要】:从宪法角度来关注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是当前我国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可持续生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和谐宪政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的宪政文化,完善宪政立法,提升我国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宪法地位,保障并实现他们的基本权利,从而形成全社会联动的良好局面,凝聚起社会性弱势群体可持续发展的正能量,推动和谐社会走向深入。
[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topic in the process of harmonious society in our country .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of the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must be guided by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 the constitutional culture of the " people - oriented " should be implemented , the constitutional status of the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should be improved , the positive energy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will be formed , and the harmonious society will be promoted .
【作者单位】: 武警警官学院;
【分类号】:D921
【正文快照】: 社会性弱势群体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进程中,产生的一个以城市下岗职工、农民工等为主体的相对弱势群体,与老、少、病、残等生理性弱势群体有所区别。社会性弱势群体是社会公民平等权利的一分子,这在我国宪法中得到了明确体现,也是联合国宪章和文明国家宪法的统一共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陶波;;论弱势群体权利宪法保护的正当性[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嘉燕;乐永兴;;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民工劳动权的宪法保护[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舒畅;;撑起和谐社会的“半边天”——和谐社会视角下女性人权之宪政保障[J];法制与经济;2006年08期
3 夏泽祥;;“深圳妓女示众事件”的宪法学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11期
4 李莺;构建和谐社会的宪法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06期
5 李红丽;;论人权的宪法保护[J];知识经济;2011年02期
6 张静;;树立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17期
7 陈序;;论兴建循环经济园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12期
8 高志宏;;论经济法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关联[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9 欧瑞华;;浅析生态道德建设在应对环境危机中的作用[J];法制与社会;2010年07期
10 乔潮;李宝玲;;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建设[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秉毅;;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论[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黄展涛;;试论环境保护与代际公平[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3 余同宴;;农垦可持续发展与保护性耕作浅析[A];黑龙江省首届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分会场实施五大战略推进三化进程构建和谐农场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7年
4 张以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立全方位环保体系[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5 李秉毅;;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和谐发展论[A];中部崛起·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李秉毅;;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和谐发展论[A];2006中国科协年会9.2分会场——人居环境与宜居城市论文集[C];2006年
7 李秉毅;;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和谐发展论[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高卫星;;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府责任[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冯树梁;;犯罪学与和谐社会建设[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10 郑洁;;试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松苗 滑宝霞;胸怀大局话改革 前瞻未来谋发展[N];检察日报;2003年
2 褚静涛;台湾“宪政改造”究竟改造什么?[N];福建日报;2004年
3 华东政法学院教授 殷啸虎;政治文明的宪政意义[N];法制日报;2002年
4 杜钢建/文;走向宪政[N];经济观察报;2003年
5 ;从尊重宪法开始[N];南方周末;2003年
6 李力;泰国:民主拔河赛[N];学习时报;2009年
7 陈文仙;英国首相公布“建设英国的未来”计划[N];中国改革报;2009年
8 沈峰;公民“上书”对宪政的积极意义[N];中国审计报;2003年
9 田必耀;五十年宪政之路[N];人民代表报;2004年
10 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千帆;从宪法到宪政[N];人民法院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耀;基于综合评价理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桑东莉;可持续发展与中国自然资源特权制度之变革[D];武汉大学;2005年
3 胡建渊;南京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4 彭善枝;环保产业与可持续发展[D];武汉大学;2004年
5 田治威;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观[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6 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李咏梅;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8 蔡自力;可持续发展与财税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王旭东;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区域技术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陈军飞;城市生态系统诊断预警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绍伟;浅论生态安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D];河南大学;2005年
2 赵文静;环境道德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3 袁铭;循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哲学思考[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4 许洋;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5 薛靖超;论生命权的宪法保护[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周运江;私有财产权入宪对我国政治民主建设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7 郭秋娟;构建和谐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8 任占弟;和谐社会建构中的新市民培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玲;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透视[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文彦;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环境会计[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806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1380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