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法语境中不宜使用“不成文宪法”——评周永坤教授的相关论述
本文关键词:中国宪法语境中不宜使用“不成文宪法”——评周永坤教授的相关论述 出处:《法学》2011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不成文宪法"概念缘起于英国式的宪法语境,后流转于德、日等国并引起较大争议,由此产生了多种涵义与外延的"不成文宪法"。在有宪法典的国家讨论"不成文宪法"极易引起理论与逻辑上的混乱与困惑,德国、日本等都不例外。宜以"有宪法典的国家"与"无宪法典的国家"代替"成文宪法国家"与"不成文宪法国家"。中国宪法语境中不宜使用"不成文宪法",一方面是因为概念本身的不严谨;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我国有宪法典存在的前提下,使用"不成文宪法"极易形成逻辑上的无法自恰。此外,我国当前的宪法传统与文化上的缺陷也决定了在我国宪法语境中不宜使用"不成文宪法"的概念。在诸多政治实践背离宪法文本的客观事实面前,寻求"不成文宪法"可能引发对宪法的潜在危险,不得不防。
[Abstract]:The concept of "unwritten Constitution" originat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British constitution, and then transferred Yu De,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caused great controversy. The discussion of unwritten Constitution in the countries with constitutional code is easy to cause confusion and confusion in theory and logic, Germany. Japan is no exception. It is advisable to replace the "written constitutional state" and "unwritten constitutional state" with "the country with the constitutional code" and "the country without the constitutional code". It is not appropriate to use the "unwritten constitu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 On the one hand, because the concept itself is not rigorous;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constitutional code in China, the use of "unwritten Constitution" is easy to form a logical self-coincidence. In addition. China's current constitutional tradition and cultural defects also determine that the concept of "unwritten Constitution" should not be used in the constitutional context of our country, in the face of many political practices deviating from the text of the objective fact of the Constitution. Seeking an unwritten Constitution may raise potential dangers to the Constitution and has to be prevented.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
【分类号】:D911
【正文快照】: 一、应该跳出“不成文宪法”与“成文宪法”套路去年,笔者曾主要出于对《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理解中国宪法的新视角》①一文的担优而撰写《关于中国宪法渊源的再认识》一文。②今年《法学》第3期刊发了周永坤教授的《不成文宪法研究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周文,’),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宗璋;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宪法解释制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2 李静;;陪审制度的文化解读——兼论我国新陪审制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王莉;美法两国违宪审查制度之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韩大元;;中国宪法文本上“农民”条款的规范分析——以农民报考国家公务员权利为例[J];北方法学;2007年01期
5 郭曰君;吕铁贞;;社会保障权宪法确认之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7年01期
6 刘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青少年公民意识建设[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张喜红;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法治取向[J];长白学刊;2001年02期
8 殷啸虎;依法治国的宪政分析[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5期
9 孙君芳;;诚信政府的诉求:公民行政知情权立法[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梁剑;简论中国宪法司法化之必要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邓联繁;;论宪法规定公民权利宜用禁止性规则[A];2006年湖南社科联学科前沿问题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田莉;;论开发控制体系中的规划自由裁量权[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伟东;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强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陈章乐;社会主义法治化初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刘永艳;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钟爱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权力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陈海光;中国法官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6 林广华;违宪审查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刘陆天;中国现代化中的政府与政治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吴华;行政诉讼类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9 解志勇;论行政诉讼审查标准[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10 冀诚;试论所有制概念对中国私法制度的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志宏;美国行政程序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郑家为;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3 黄友恭;司法体制改革若干问题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姚国建;宪政背景下中国检察权的属性定位[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李温;论经济法的本质[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邢绡红;试论建立中国的违宪审查制度[D];延边大学;2002年
7 陈仪;论行政信息公开[D];苏州大学;2002年
8 邱晓霞;论经济制度的宪法保障[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雪峰;人民权利的宪法定位[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王柱国;受教育权的保障[D];湘潭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侯健;宪法变迁模式与宪政秩序的塑造[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马岭;宪法性法律的性质界定[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章志远;宪法惯例的理论及其实践[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4 郝铁川;论良性违宪[J];法学研究;1996年04期
5 刘作翔,马岭;宪法关系和宪法性法律关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郑贤君;我国宪法解释技术的发展——评全国人大常委会'99《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释法例[J];中国法学;2000年04期
7 杨海坤,上官丕亮;论宪法法部门[J];政治与法律;2000年04期
8 强世功;宪法司法化的悖论——兼论法学家在推动宪政中的困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祥胜;;政治宪法学的中国式表达[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王德志;梁亚男;;关于宪法惯例若干问题的思考[J];民间法;2009年00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王丽丽;百年宪法研究的历史起点[N];检察日报;2008年
2 顾元;西方国家的宪法解释机制[N];学习时报;2000年
3 陈云生;宪法是人类伟大的社会文明[N];学习时报;2004年
4 本报驻汉城记者 徐志坚 刘复晨;韩国宪法法院判决迁都法律违宪[N];法制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芦雪峰;英国1998年《人权法案》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何玲;宪法结构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2 黄其勇;我国宪法修改制度完善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张桂林;宪法惯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4 阳红伟;中国宪法惯例制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树人;修宪制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3889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1388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