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宪法审查“忧虑”及方法寻求——合宪性推定之运用

发布时间:2018-01-25 00:17

  本文关键词: 宪法审查 方法 合宪性推定 出处:《浙江学刊》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立法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逐渐步入"后立法"时代。大量的立法离不开宪法审查功能的发挥,从而保证立法体系的完整性、统一性和有序性。由于宪法方法的缺失,导致社会中出现了宪法诉求"膨胀"、立法挑战不断、审查机构难以"完成"审查任务等诸多问题。虽然启动要件的设计对于消除"轻言违宪"等现象具有一定的效用,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合宪性推定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解对于"轻言违宪"等现象带来的宪法审查"忧虑",在方法上尊重和保障诉权的同时,有效控制宪法案件的膨胀。中国宪法审查制度特有的"三位"审查权层级,可以结合合宪性推定方法,在制度和方法层面发挥各自独特的权能。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China has gradually entered the "post-legislation" era. A large number of legislation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function of constitutional review, thus ensur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legislative system. Unity and order. Due to the lack of constitutional methods, there is a "swelling" of constitutional demands and legislative challenges in society.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censor to "complete" the task of examination, although the design of the starting elements has a certain effect on eliminating the phenomenon of "unconstitutionality". But it also has its own limitations. The method of constitutionality presumption can to a large extent resolve the "worry" of constitutional review brought about by the phenomenon of "unconstitutionality", and respect and protect the right of action in the way. We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expansion of constitutional cases. The "three persons" right of review in Chinese constitutional review system can combine with the presumption of constitutionality and exert their unique power at the level of system and method.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00470108)资助
【分类号】:D921
【正文快照】: 根据中国现行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①因此从理论上来说,中国宪法审查的主体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但是由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必须依靠会期制度才能够有效运转,宪法审查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作为常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茂林;转型社会的宪法稳定观[J];法商研究;2004年03期

2 莫纪宏,张毓华;诉权是现代法治社会第一制度性权利[J];法学杂志;2002年04期

3 王书成;;论社会经济活动规制之合宪性推定——美国法的考察及启示[J];法学;2009年02期

4 王书成;;论合宪性推定之政治逻辑[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5 胡锦光;王书成;;穷尽法律救济之规范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胡锦光;立法法对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发展及不足[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7 胡锦光;王书成;;论穷尽法律救济原则之存在逻辑[J];中州学刊;2008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 李林;[N];北京日报;2009年

2 记者 石国胜;[N];人民日报;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小红;;行政垄断立法的违宪审查[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2 宋振玲;;完善我国宪法救济制度的思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王秀哲;;公民启动违宪审查的法律困境与制度完善[J];北方法学;2010年01期

4 罗国亮;;新中国减灾60年[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5 祝捷;刘文戈;;论规范性文件审查建议的遴选机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赵学丰;;尽快在我国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的构想[J];当代经理人;2006年05期

7 常安;;“摸着石头过河”与“可改可不改的不改”——改革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宪法变迁[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8 张海滨;;滥用诉权及其法律规制研究[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9 王亚琴,任端平;公民受教育权及其宪法救济[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2年12期

10 王晓滨;;论国际贸易行政规章的司法审查[J];法律适用;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薛桂芳;马英杰;胡增祥;;论中国海岛立法的必要性[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5年卷第二期[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广华;违宪审查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陈柳裕;新中国民营经济法律制度之变迁[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3 王伟;转型时期政府公共权力效益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裘索;日本违宪审查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5 颜运秋;公益经济诉讼:经济法诉讼体系的构建[D];中南大学;2006年

6 金晓丹;法律的稳定与变化[D];吉林大学;2007年

7 孙长春;司法权威的制度建构[D];吉林大学;2008年

8 赵迅;弱势群体保护的社会契约基础[D];湖南大学;2008年

9 刘行;行政审判依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袁伟;教育法的运行[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尹琪;论恶意诉讼的法律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郭颖;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4 宋冠超;合宪性法律解释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家富;宪政维度下的农村“空挂户”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6 杜晓成;从公益经济诉讼的主体论国有资产的保护[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7 杨戬;公益诉权的法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王倩;德日模式影响下中国行政法与宪法关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顾旋;论我国诉权的宪法保障[D];燕山大学;2011年

10 王艳玲;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问题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锦光;论公民启动违宪审查程序的原则[J];法商研究;2003年05期

2 胡锦光;论宪法救济的原则[J];法学杂志;2004年05期

3 韩大元;;论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宪法学研究(1982——2002)[J];法学家;2002年06期

4 庞凌;法律原则的识别和适用[J];法学;2004年10期

5 童之伟;;《物权法(草案)》该如何通过宪法之门——评一封公开信引起的违宪与合宪之争[J];法学;2006年03期

6 张千帆;宪法不应该规定什么[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杨海坤,上官丕亮;宪法法部门初探[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8 李可;原则和规则的若干问题[J];法学研究;2001年05期

9 葛洪义;法律原则在法律推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个比较的研究[J];法学研究;2002年06期

10 陈林林;;基于法律原则的裁判[J];法学研究;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书成;;合宪性推定的正当性[J];法学研究;2010年02期

2 龙作田;简论毛泽东的方法论[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3 刘业础;;发展中的国防经济学[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4 邓春玉;论邓小平分析、解决经济问题方法论的出发点和归宿[J];经济师;2002年07期

5 蒋新卫;;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J];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6 张心亮;;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刍议[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吴豪;白学龙;;试论“三个代表”的世界观方法论特征[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年04期

8 王正明;;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诉求[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曲延春;;毛泽东为何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方法论为视角[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6年04期

10 孙代尧;;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当代解读[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芮国强;;行政学研究的生态学取向及其方法论意蕴[A];“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连军;;实证会计研究的方法与方法论:哲学基础与研究范式[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史研;;第10届国际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4 高峰强;;论科学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的确立[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5 赵宏;汪浩;;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组织性及其方法论[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3卷)[C];1995年

6 王应云;唐建初;;汉语格律诗英译方法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胡乐明;;工具理性主义及其批判——兼论经济理论的评价标准[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8 严跃成;阿肯江.托乎提;吉尔格;;谈结构力学中的科学思维方法[A];第二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蕾蕾;;翻译《文化地理学手册》,理解地理思想和方法的创新[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余寿文;;固体力学史与方法论的几点注记[A];力学史与方法论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方法论与科学史[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宝丽娜;倡导建立“现代中国学方法论”的重要尝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刘堡;邓小平关于党领导统战工作的方法论[N];人民政协报;2004年

4 李宣俊;谈学校减负工作中的方法论[N];法制日报;2001年

5 侯且岸;“西方文明的本土化”[N];学习时报;2006年

6 曹恺予;一本杂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张保振;管理三题[N];人民日报;2007年

8 本报评论员;富民强市需要新的方法论[N];益阳日报;2008年

9 李秀宝 李桢盛 张长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为科学世界观方法论[N];解放军报;2003年

10 韩庆祥;研究马克思: 值得注意的几种倾向[N];学习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克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韩静;对当代建筑策划方法论的研析与思考[D];清华大学;2005年

3 潘小军;艰难中前行[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4 马立平;居民消费的定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梁燕玲;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变迁及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梁敏;协举方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7 何越磊;沙堆模型复杂性现象及自组织临界性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8 毛新青;刘师培与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D];山东大学;2007年

9 张璐;批评文体学[D];河南大学;2007年

10 钟勇为;冲突与调谐: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学兵;高校国防教育实效性探析[D];中南大学;2006年

2 李兵;哲学解释学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价值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善根;法社会学理论资源的梳理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文明;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论探析[D];湘潭大学;2005年

5 王永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论[D];中南大学;2005年

6 秦成柱;经济分析方法在行政法学研究中的运用[D];山东大学;2006年

7 曹伟;从关联翻译理论看翻译的基本问题[D];山东大学;2009年

8 王利民;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D];湘潭大学;2002年

9 郭艳英;邓小平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法论与理论根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俊;旅游景区项目开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614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14614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6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