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村民自治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村民自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谐”,是人类始终追求的一种理想形态。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仅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所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我们党在把握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的基础之上,为适应经济更加市场化、政治更加民主化和文化更加多样化而提出的新型社会形态。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农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农村人口,农村稳定,则国家稳定;农村兴旺,则国家兴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事关我们党执政地位和基层政权的稳固,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领域;事关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影响着整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 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发展和完善程度已经成为衡量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村民自治制度内容包括:广大村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这一自治机构,作为其自身利益代言人;通过参与到村民委员会的民主决策中,去实现村民自身利益最大化;通过选举出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来管理本村社会事务和公益事业;通过对村民委员会的民主监督来实现村民当家作主。 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强的自治性,它的运作也促进了我国选举制度的发展。宪法第111条内容肯定了村民委员会的宪法地位,为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宪法保障。 村民自治制度是中国农民广泛参与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新时期农村社会制度和农民组织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是中国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经历了20多年的村民自治,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随着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农民民主意识的成熟,村民自治制度一定能够更好地运行,农民的切身利益一定能够获得切实的保障,我国的基层民主改革也一定能够取得新的突破。
【关键词】:村民自治 村民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选举 基层民主政治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前言10-14
- 一、村民自治的基本理论14-26
- (一) 村民自治的概念14-16
- (二) 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16-24
- 1. 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乡镇自治”制度16-19
- 2. 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的基层政权制度19-21
- 3. 建国初期计划经济时代下的“村民自治”制度21-22
- 4. 改革开放后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和村民委员会的建立22-24
- (三) 村民自治的基本原则24-26
- 1. 坚持党的领导原则24
- 2. 依法自治原则24-25
- 3. 民主自治原则25
- 4. 渐进发展原则25-26
- 二、村民委员会的组织结构和宪法地位26-29
- (一) 村民委员会的组织机构26-28
- 1. 村民小组26-27
- 2. 村民委员会下属各委员会27-28
- (二) 村民委员会的宪法地位28-29
- 三、我国村民选举制度29-34
- (一) 村民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29-31
- 1. 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29-30
- 2. 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30
- 3. 直接选举原则30
- 4. 无记名投票原则30
- 5. 差额选举原则30-31
- 6. 选民对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监督和罢免原则31
- 7. 选举权的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原则31
- (二) 村民选举的法律程序31-34
- 1. 设置选举组织机构32
- 2. 选民登记32
- 3. 提名候选人32-33
- 4. 竞选33
- 5. 投票33
- 6. 计票和确认33-34
- 四、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发展现状及其完善34-42
- (一) 村民自治实施以来取得的成就34-36
- 1. 村民自治加强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34
- 2. 村民自治开始步入法制轨道34-35
- 3. 村民自治改变了传统的权力运作模式35
- 4. 村民自治与经济发展显示出良性互动35
- 5. 村民自治缓和了一些社会矛盾35-36
- (二) 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存在的问题36-39
- 1. 物质基础的薄弱导致村委会服务功能不强,村民自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强36
- 2. 组织基础薄弱,政策落实不到位,,村民利益维护不到位36-37
- 3. 村民民主意识不强,村民自治的“四个民主”没有得到全面实现37-38
- 4. 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尚未理顺38
- 5. 与村民选举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不完善38-39
- (三) 发展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措施39-42
- 1.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党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领导39
- 2.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解决村委会功能弱化的问题,增强村民自治的凝聚力和吸引力39-40
- 3. 正确处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之间的关系40
- 4. 完善村民自治法律体系40
- 5. 提高广大农民综合素质40-42
- 结语42-44
- 参考文献44-47
- 致谢47-4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来君;;论基层村民自治权的司法救济[J];青海师专学报;2007年03期
2 陈振振;;论对村民自治中二元权力关系的法律调适[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05期
3 周世中;邓文婷;;“股东权”实现理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民自治权——以“广西兴安县金石乡中洞村修水电站纠纷案”为切入点[J];法学论坛;2006年05期
4 孙良斌;金玉;;宪政视野下村民自治的完善[J];宿州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胡忠;;乡镇干部的责任更重了[J];农村工作通讯;1999年07期
6 柳建闽;汤凌燕;;“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村民自治权力关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童伟华;;从分区民主看我国的村民自治[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8 王书成;;论村民自治权规范体系之完善[J];政法论丛;2007年01期
9 程亚萍;;完善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刍议[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邵桦;;浅谈我国村民自治权和乡镇政府行政职权的协调[J];大庆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弘;潘昌伟;;村民自治权的实现——村民自治权的运行论[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先领;李保忠;张艳红;李爱喜;;调查报告 关于徐州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村民自治的情况[A];基层民主建设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C];2000年
3 惠亚芳;;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A];“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未来”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戴威;;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私法改造[A];2009年民商法学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节录)[N];检察日报;2000年
2 陈旺;公开选拔村干部 侵犯村民自治权[N];检察日报;2004年
3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 侯宗宾;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N];中国社会报;2001年
4 闻新国;减少不规范的权力介入[N];农民日报;2004年
5 浙江省民政厅厅长 吴桂英;完善村民自治谱写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新篇章[N];浙江日报;2003年
6 王新友;村主任被撤换,法律有没有辙[N];检察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王婷婷;推荐“村权三分模式”[N];中国社会报;2010年
8 ;村民委员会任期延长二年[N];江西日报;2005年
9 周东飞 孙月宏;结婚不办酒席就成不了村民?[N];检察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陈丽平;村委会选举中贿选问题须根治[N];法制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忠禹;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村民自治权保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郑人豪;新农村建设与村民自治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郝耀武;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赵鲲鹏;公民参与乡镇治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汤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魏刚;论我国村民自治[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琳;村民自治权及其司法救济路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周卓;村民自治权的公法规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马万青;论村民自治权[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廖倩倩;村民自治权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7 杨大越;我国村民自治权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8 周委;我国村民自治权的法律保障[D];湖北大学;2012年
9 张自艳;村民自治权诉讼救济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史阳勃;基层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的冲突与平衡[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村民自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0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260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