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俄罗斯社会变迁中的宪政逻辑

发布时间:2017-04-14 04:21

  本文关键词:俄罗斯社会变迁中的宪政逻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以宪政理念(宪政主义)为视角、以宪政实践为主线对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各个历史阶段的宪政要素、宪政思想、宪政实践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研究。文章首先指出和论证了俄罗斯古代社会中的农村公社作为对俄罗斯社会发展的独特现象中包含了丰富的宪政要素,它对以后的俄罗斯独特的宪政道路和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论述了二十世纪以前特别是俄罗斯思想启蒙以来的立宪主义思想发展和政治法律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宪政实践;论述了俄国大革命过程中的宪政实践,指出了苏俄宪法和苏联宪法的诞生首创了苏维埃宪政模式,概括了其特点和发展演变趋向;概括和论述了苏联政治体制的建构过程及其特征,指出了苏联政治体制的建构与宪政发展内在的相悖性,并分析了其主要原因;文章也论述了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与宪政的关系,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乃至苏联解体实质上是对宪政模式探索抉择的过程和结果;最后文章对俄罗斯联邦宪政制度的建立及演变的过程和特征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探讨了俄罗斯联邦宪法和法律制度的建构方向,进而预测了俄罗斯宪政模式和宪政道路发展的趋势。 经过上述的分析和论证,笔者试图得出这样的结论: 宪法作为人类最高理性的体现,它是人类社会各种善性价值的有机统一体,具有完整的发生、存在和发展的逻辑结构;宪法价值是人类社会的价值规范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历史必然性与逻辑必然性的统一。俄罗斯独特的社会变迁进程也是对宪法价值的追求过程和对宪政模式的探索和选择过程,这一过程漫长而艰辛,走宪政之路是历史的必然和逻辑的必然,走宪政之路必须在追求人类普适价值的过程中探索和体现本国和本民族的特色。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D911;D951.2
【目录】:
  • 内容提要4-7
  • 绪论7-16
  • 一、论文主题的形成及意义7-9
  • 二、相关研究的状况9-12
  • 三、论文的结构与研究方法12-16
  • 第一章 宪政概念及理论的一般考察16-33
  • 第一节 宪政概念的一般考察16-22
  • 第二节 西方宪政理论的价值基础22-28
  • 第三节 俄罗斯立宪主义(宪政)思想的源流28-33
  • 第二章 20 世纪前俄罗斯社会转型与宪政33-55
  • 第一节“农村公社”——俄罗斯宪政模式的发源地34-40
  • 第二节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中的立宪主义思想40-44
  • 第三节 会议制中的宪政思想44-53
  • 小结53-55
  • 第三章 俄国大革命——宪政的初创55-78
  • 第一节 从“两个政权并存”到“一切权力归苏维埃”55-59
  • 第二节 苏维埃宪法的诞生及其特征59-68
  • 第三节 苏维埃模式的演变68-76
  • 小结76-78
  • 第四章 苏联政治体制的建构——宪政的悖论78-106
  • 第一节 苏联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概述78-85
  • 第二节 1936 年和1977 年的苏联宪法85-89
  • 第三节 苏联政治体制发展与宪政的相悖性89-105
  • 小结105-106
  • 第五章 戈尔巴乔夫改革——宪政道路的抉择106-135
  • 第一节 改革的推进与体制的转换106-117
  • 第二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和后果117-122
  • 第三节 苏联后期对宪法制度的修改122-124
  • 第四节 联盟制度的终结和苏联的解体124-132
  • 小结132-135
  • 第六章 俄罗斯联邦的宪政之路135-181
  • 第一节 从两个政权并存到总统制政体的确立135-141
  • 第二节 俄罗斯联邦现行宪法的特点141-145
  • 第三节 宪法与法律制度建构的方向145-151
  • 第四节 俄罗斯宪政的发展趋势151-165
  • 第五节 俄罗斯宪政文化的困惑165-181
  • 结束语181-185
  • 参考文献185-19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196-197
  • 论文摘要197-200
  • ABSTRACT200-203
  • 后 记203-204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邱蓉;俄罗斯转型时期利益集团演化及其作用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俄罗斯社会变迁中的宪政逻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2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3052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8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