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正义视阈下的舆论监督
本文关键词:程序正义视阈下的舆论监督,,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义区分为程序正义和实体止义。“程序正义”在正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人类正义理论的一朵奇葩。程序正义要求不能仅仅关注结果的正当性,还应重视合理和正当的过程和方式所体现出来的正义。程序代表最基本的正义,程序正义是实现实体正义的必要条件和必需保障。程序正义问题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程序正义的实现程度更成为现代文明和法制社会的一种丈量尺度。从实践价值看,设置正义的程序,规限权力主体应遵守的程序性义务,利用正当程序规则对权力加以制约,由此可形成一种有效的程序控权机制。 将程序正义引入舆论监督范畴,以舆论监督活动为考察对象,形成了对当下舆论监督规范运行的一种新观照视角,也提供了破解和扭转舆论监督实践偏差的一种可能方案。 舆论监督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宪法性权利,也是新闻媒介代为行使的一项基本权利。从社会运行的角度看,正确的舆论监督可以成为弘扬正义、规范权力运行、提高民主程度的“秘密武器”;而失范的所谓“监督”,也可以成为消解公平、助推权力滥用,败坏社会风气的“罪魁祸首”。实践表明,在保障舆论监督公平正义终极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程序具有突出的和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冈此,程序规范是舆论监督法治化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在舆论监督实践中,监督的方式、手段、步骤、次序等构成该领域特定的程序范畴。作为一种社会性程序,舆论监督程序并不是一种物理性的、去价值、去伦理的单纯方式或手段,存在程序价值构成的评判,舆论监督程序的价值应从“作为目的的善”和“作为方法的善”两个层面展开:一是从监督程序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去看,即程序是否有利于促成监督正义效果的达成,是否体现其“作为目的的善”的正当性;二是从监督程序本身作出正义性的肯定评价或否定评价。对于其“作为方法的善”的考量,正是舆论监督程序正义的界定和判断。舆论监督过程中合理、合法和公正的步骤、方式和手段构成了舆论监督程序正义的基本范畴,包括程序合法性、程序合理性和程序公平等三个最低限度标准。 合理、正当的舆论监督程序,既可规范自身监督行为和树立媒体公信力与权威性,也有利于调和或转化监督过程中的矛盾,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和舆论支持。依据程序规则,合理、合法、公正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将更有效地发挥舆论监督的正向功能,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以及社会和谐建设。舆论监督程序正义的理念确立和正当程序制度构建,关乎舆论监督公平正义诉求的最终达成,具有关键性价值和重要意义。而从保障机制的层面看,“德法并举”有利于舆论监督程序的正义性落至实处。 在舆论监督程序正义的德治路径中,可将程序道德引入新闻职业道德的体系建设并加以强化。一切社会行为都必须遵循某种道德行为规范或准则,一方面舆论监督的方式、手段机立场作为程序必然体现其伦理取向;另一方面,舆论监督程序也不能脱离道德的规约而放任自流。通过确立舆论监督程序的伦理标准、完善程序道德细则、建立新闻工作者的“心中之规”等手段,辅之道德激励、道德教育、伦理评议等机制,基于道德教化和媒体自律实现对舆论监督主体及行为的规约。 程序不仅与伦理相连,也与法治相依。程序法治以程序过程为治理中心,以正当程序为保障,可以使程序活动过程体现法律统治而不是恣意这一法治理念。程序法治提供了舆论监督程序正义法律治理的合理路径。舆论监督程序法治是将舆论监督程序纳入法制轨道,按照国家法律所规定的法定程序合法运行,其中包括舆论监督的程序法定性和舆论监督程序运行的适法性两个维度。程序法治的核心是程序正义,程序法治为实现舆论监督程序正义提供了法律意义上的保障:首先,推动程序正义从理念走向现实,将程序正义的独立价值理念转换为法律制度的规范,融程序正义的内在价值于程序法规之中;其次,在程序正义遭到践踏时,建立相应的法律纠正机制和制裁手段。重视并推进舆论监督程序法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表现为确立舆论监督程序合法性基础、建立舆论监督的程序控权机制、保障监督相对人合法权利等具体层面。完善舆论监督程序法律制度和加强法律的刚性执行成为舆论监督程序正义法律治理的必然选择。 由于受到“重实体,轻程序”观念的长久影响,舆论监督程序正义理念淡薄,舆论监督程序正义也遭遇一系列的实践困境。当下,在程序正义方面引发各方争议的往往集中于舆论监督的法律程序、道德程序及角色程序等层面上。本文对媒体监督实践中涉及的程序正义热点问题展开现象描述、成冈剖析及学理阐释,涉略到隐性采访、舆论监督回避制度、舆论监督权寻租、媒体审判和舆论监督平衡报道等具体方面。 隐性采访具有隐瞒身份、隐瞒目的、隐瞒手段等现实特征,作为一种特殊采访方式和手段存在程序道德和程序合法性的极大争议。在舆论监督活动中,建立起隐性采访合理使用的边界,可以实现新闻自由和新闻自律的统一、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兼顾。 舆论监督回避制度要求与报道对象或利害关系人的相关人员不得参加报道活动,从形式上保证监督报道活动的中立性和公正性,凸显舆论监督的程序公正原则,有利于培养社会认同,规避利益冲突,保障监督实体的客观公正。完善回避制度实施细则和构建监督配套机制,可进一步强化回避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 舆论监督权寻租是新闻媒体或新闻从业人员利用监督话语权为个人或团体牟取不正当利益的一种新闻行业的腐败行为,监督程序异化与监督实体异化构成因果关系链条。监督权寻租损害的是公众的知情权,也严重削弱媒体公信力,造成恶劣的社会负面影响。将舆论监督权寻租纳入法律治理范畴和建立行业自律体系有利于维护监督权的纯洁性和公正性。 媒体审判是舆论监督司法运行中出现的一种程序失范和越位现象,新闻媒介超越法律规定,抢在法庭判决之前得出结论,引发干预司法独立的实体偏差,侵害当事人公平审判权等基本权利,既违背程序正义准则,也与现代法治理念背道而驰。完善和落实司法报道的程序性和实体性规定是使“错位”的舆论监督回归正途的对策所在。 舆论监督平衡报道要求媒体在报道对象、报道立场等各方面秉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从而达到报道的全面性与客观性。平衡原则符合和体现了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旨,可以提升舆论监督的信服力和可信度,减少监督法律风险,提高社会和谐度。舆论监督平衡报道亟待从一种操作技巧上升到职业道德层面予以强化,并形成制度性规定加以推进。
【关键词】:舆论监督 程序正义 程序道德 程序法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1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6
- 一、绪论16-28
-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16-18
- 1、选题缘起16-17
- 2、研究意义17-18
- (二) 研究现状综述18-24
- (三) 论文思路与研究框架24-25
- 1、论文思路24
- 2、研究框架24-25
- (四)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25-26
- 1、研究内容25
- 2、研究方法25-26
- (五) 论文特色与可能的创新26-28
- 1、论文特色26
- 2、可能的创新26-28
- 二、舆论监督概述28-39
- (一) 舆论监督的概念28-30
- 1、提法由来28-29
- 2、内涵界定29-30
- (二) 舆论监督的特征30-34
- 1、主客体广泛性30-31
- 2、方式公开性31-32
- 3、影响及时性32-33
- 4、效果威慑性33-34
- (三) 我国新时期舆论监督的实践历程34-39
- 1、舆论监督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34-36
- 2、标志性的舆论监督事件不断出现36-39
- 三、舆论监督程序正义的意蕴与实践39-50
- (一) 程序正义理论探微39-41
- 1、程序释义39
- 2、程序正义的理论内涵39-41
- (二) 舆论监督程序正义的界定与价值41-46
- 1、舆论监督程序正义的基本要素41-44
- 2、舆论监督程序正义的应用价值44-46
- (三) 舆论监督程序正义现状考察46-50
- 1、舆论监督程序正义理念淡薄46-47
- 2、舆论监督程序正义的现实困境47-50
- 四、舆论监督程序正义的伦理规约50-61
- (一) 程序道德界说50-51
- 1、程序道德的内涵50
- 2、程序道德的具体运用50-51
- (二) 舆论监督的程序道德规范51-56
- 1、确立监督程序的伦理标准52-53
- 2、提供道德权变的程序规则53-54
- 3、发挥道德规约功能54-56
- (三) 舆论监督程序正义的德治方略56-61
- 1、完备程序道德细则56-57
- 2、建立道德激励机制57-58
- 3、加强道德教育机制58-59
- 4、建构伦理评议机制59-61
- 五、舆论监督程序正义的法律治理61-70
- (一) 程序法治的理路61-62
- 1、程序法治的概念与特征61-62
- 2、舆论监督程序法治的内涵62
- (二) 舆论监督程序法治的实践价值62-66
- 1、建构舆论监督的程序合法性基础62-64
- 2、建立舆论监督的程序控权机制64-65
- 3、保障监督相对人的合法权利65-66
- (三) 舆论监督程序正义的法治路径66-70
- 1、完善程序法律制度66-68
- 2、引入司法校正机制68-70
- 六、隐性采访的困惑与反思70-84
- (一) 隐性采访的出现与盛行70-75
- 1、何谓隐性采访70
- 2、隐性采访盛行的原因70-75
- (二) 隐性采访的程序正义考量75-80
- 1、隐性采访的程序道德75-77
- 2、隐性采访的程序合法性77-80
- (三) 隐性采访的自律与规范80-84
- 1、树立隐性采访的自律意识80-82
- 2、强化隐性采访的适用原则82-84
- 七、舆论监督回避制度的检视84-89
- (一) 舆论监督回避制度的内涵与实践价值84-86
- 1、回避制度的内涵84
- 2、舆论监督回避制度的实践价值84-86
- (二) 舆论监督回避制度的"短板"分析86-87
- 1、具体操作程序模糊86-87
- 2、责任追究机制虚弱87
- 3、有效监督机制缺失87
- (三) 完善舆论监督回避制度的构想87-89
- 1、完备回避制度实施细则87-88
- 2、构建监督保障机制88-89
- 八、舆论监督权寻租研究89-101
- (一) 舆论监督权寻租的表征89-93
- 1、舆论监督权寻租的界定89
- 2、舆论监督权寻租的实质89-93
- (二) 舆论监督权寻租的根源93-96
- 1、社会拜金思潮的影响93-95
- 2、媒体市场转型的冲击95-96
- 3、媒体用人机制的问题96
- (三) 防范舆论监督权寻租的对策96-101
- 1、纳入法律治理范畴97
- 2、建立行业自律体系97-101
- 九、媒体审判现象聚焦101-115
- (一) 媒体审判的界定与表现101-107
- 1、媒体审判的界定101-103
- 2、媒体审判的表现形式103-107
- (二) 媒体审判的危害性107-111
- 1、破坏司法独立和司法权威107-109
- 2、侵犯当事人的基本权利109-111
- (三) 防范媒体审判的制度设计111-115
- 1、完善司法报道的程序性规定112-113
- 2、完备司法报道内容与实体的规范性条款113-115
- 十、舆论监督的平衡报道研究115-125
- (一) 平衡报道的提出115-117
- 1、平衡报道的内涵115-116
- 2、平衡报道的特性116-117
- (二) 舆论监督平衡报道的现实困境117-123
- 1、舆论监督失衡报道的表现117-119
- 2、舆论监督失衡报道的负面效应119-123
- (三) 舆论监督平衡报道的践履123-125
- 1、列入职业道德范畴123
- 2、完善制度规定123-125
- 结论125-128
- 参考文献128-13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35-136
- 致谢1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云华;;论程序的实体化[J];北方论丛;2007年06期
2 房炜;;论新闻报道中的平衡原则[J];才智;2008年02期
3 陈力丹;刘宁洁;;规范传媒的庭审报道[J];传媒观察;2007年03期
4 谭峥嵘;程序法治的内在价值诠释[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潘洪其;;论新形势下舆论监督的发展特征[J];采.写.编;2006年03期
6 庄严;;法制新闻报道中如何把握平衡原则[J];采.写.编;2007年04期
7 杨嘉嵋;;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三十年——主要以《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为视域[J];采写编;2009年04期
8 何松;论侵害人格权民事责任构成[J];池州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9 唐星宇;独家新闻及媒体诚信——由BBC引发的“凯利事件”说起[J];当代传播;2003年06期
10 王磊;解读《每周质量报告》的平衡报道[J];当代传播;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学政;[N];中国工商报;2009年
2 本报特约撰稿 方可成 本报记者 马昌博 实习生 丁婕;[N];南方周末;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雅文;社会转型与新闻平衡报道[D];复旦大学;2008年
2 熊辉;制度的自发演化与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朱丹;程序正义与人的存在[D];黑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涂露芳;论新闻报道的平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张世平;论新闻舆论监督权[D];湘潭大学;2003年
3 杨玉华;转型期舆论监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葛作然;当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曹燕;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媒介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姜科;当下中国舆论监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振男;论我国无因回避制度的构建[D];苏州大学;2008年
8 杨志为;平衡、中庸与言论自由——两种新闻报道思想之比较[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孟庆薇;我国不公正新闻报道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程序正义视阈下的舆论监督,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8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305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