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环境的宪法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6 15:14

  本文关键词:环境的宪法保护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问题已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规范人类行为,是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环境现状的有力措施之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全局性和根本性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对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是最为基本的依据,所以从宪法的视角研究环境保护对于解决环境问题,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文章对环境的宪法保护基本概念进行界定,阐述环境的宪法保护的基础,以此证明环境的宪法保护有其存在的必然价值;其次,在坚实的理论基础的支撑下,文章对我国环境的宪法保护现状进行论述和分析,指出我国环境的宪法保护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而言,环境保护已成为宪法理念赋予当代国家的一种新使命,为人民营创一个舒适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已成为宪法理念在当代的新展开,但我国现行宪法从理念上过分强调国家权力和义务,未将环境权纳入到公民基本权利中,也没有将强调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上升到宪法位阶;我国宪法中只规定国家环境保护职责,忽视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在宪法中没有规定公民的环境权和环境保护义务,未给予其合宪地位;政府作为“共有财产”的委托管理者,理应承担环境保护的重任,但我国宪法在此方面的规定还尚显不足。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环境的宪法保护亟待完善。为此,文章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了国外环境的宪法保护发展现状,通过世界各国环境的宪法保护的比较和分析,总结出国外环境的宪法保护大致有两种模式,即在宪法中确立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规定公民的环境权,这为我国环境的宪法保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积极经验。最后,文章指出,坚持“可持续发展”意在追求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三者的协调发展,所以应在宪法总纲中增加“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实现人类最大利益的发展;给予公众环境权和环境保护义务相应的宪法地位,在宪法中增加“环境权”和“环境保护义务”条款,保护公民在健康的良好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和调动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完善国家环境保护职责,提高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效率,规范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职权,从宪法上给予基本规制。
【关键词】:宪法 可持续发展 环境权 环境保护义务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68;D9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1 绪论9-15
  • 1.1 研究背景9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1
  • 1.2.1 目的9-10
  • 1.2.2 意义10-11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13-15
  • 2 环境的宪法保护概念界定与基础15-21
  • 2.1 环境的宪法保护的概念界定15-16
  • 2.2 环境的宪法保护的基础16-20
  • 2.2.1 环境的宪法保护的政治基础16-18
  • 2.2.2 环境的宪法保护的经济基础18
  • 2.2.3 环境的宪法保护的文化基础18-19
  • 2.2.4 环境的宪法保护的伦理基础19-20
  • 2.3 本章小结20-21
  • 3 我国环境的宪法保护现状与问题21-27
  • 3.1 我国环境的宪法保护现状21-22
  • 3.2 我国环境的宪法保护存在的问题22-26
  • 3.2.1 宪法理念:对环境保护重视不足22-24
  • 3.2.2 公民环境权与环境保护义务的缺位24-25
  • 3.2.3 宪法中国家环境保护职责之不足25-26
  • 3.3 本章小结26-27
  • 4 国外环境的宪法保护现状及启示27-33
  • 4.1 国外环境的宪法保护现状27-28
  • 4.2 国外环境的宪法保护对我国的启示28-32
  • 4.2.1 模式一:宪法中确立环境保护基本国策28-30
  • 4.2.2 模式二:宪法中规定环境权30-32
  • 4.3 本章小结32-33
  • 5 我国环境的宪法保护完善33-45
  • 5.1 基本国策:增加可持续发展33-35
  • 5.1.1 宪法中确立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必要性34-35
  • 5.1.2 在宪法总纲中规定可持续发展原则35
  • 5.2 基本权利:增加环境权35-39
  • 5.2.1 环境权入宪的必要性36
  • 5.2.2 环境权入宪的具体设想36-39
  • 5.3 基本义务:增加环境保护义务39-41
  • 5.3.1 环境保护义务入宪的必要性39-40
  • 5.3.2 增加环境保护义务条款具体设想40-41
  • 5.4 国家权力:完善国家环境保护职责41-44
  • 5.4.1 国家环境保护职责形式41-43
  • 5.4.2 完善国家环境保护职责的相应条款43-44
  • 5.5 本章小结44-45
  •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4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8-49
  • 致谢49-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力刚,沈晓蕾;公民环境权[J];世界环境;2002年02期

2 徐媛媛;;环境权入宪之浅见[J];安徽科技;2008年12期

3 张力刚,沈晓蕾;公民环境权的宪法学考察[J];政治与法律;2002年01期

4 孙秀华;宪法保护环境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0期

5 余勇;;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要闻月报[J];中国石油企业;2002年04期

7 姚兵;施工安全与合同[J];建筑安全;1994年06期

8 徐继超;;论我国生态宪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申峻屹;;论公民环境权入宪[J];法制与社会;2009年27期

10 李昌祥;论法治的人权张扬[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立标;;论公民的受审判权及其宪法保护[A];2003年贵州省宪法法理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朱应平;;和谐社会秩序重构的平等基石——来自美澳的经验和教训[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3 李云龙;;“人权入宪”: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标志[A];“‘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磊;;国家如何从宪法方面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在“人权入宪”之后[A];“‘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洁珍;;民营企业权益的法律保护[A];宜春市发展民营经济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黄聪秀;;浅析环境权的客体——以森林资源为例[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7 张奎;张树兴;;云南省少数民族民风民俗与环境权的相关问题研究[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秦鹏;;环境权的建构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企业为例[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9 杨蓉;;基本权利体系模型假设——以“隐私权”为范例[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李高雅;;公民隐私权保护的反思与重整——以人肉搜索案为视角[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把宪法保护私有财产权规定落到实处[N];法制日报;2004年

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 廖春阳;论私人财产的宪法保护[N];法制日报;2002年

3 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向燕;刑事诉讼中通讯隐私的宪法保护[N];检察日报;2008年

4 王毅;张千帆:宗教信仰自由的宪法保护[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蒋安杰;为公民经济权利提供宪法保护[N];法制日报;2003年

6 郭相宏 本报记者 毛东刚;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N];人民代表报;2004年

7 吴新平;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护[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马芬;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护现状与发展[N];湖北日报;2004年

9 张千帆;爱国言论的宪法界限[N];中国经营报;2008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莫纪宏;学会从宪法角度来思考权利[N];检察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应平;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D];苏州大学;2003年

2 王秀哲;隐私权的宪法保护[D];苏州大学;2005年

3 韩钢;当代中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及其制度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朱仁华;美国鲍尔斯案的历史探析[D];复旦大学;2008年

5 王开宇;生态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郑书前;企业基本经济权利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7 朱拥政;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保障[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叶i吰,

本文编号:311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311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3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