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公民网络匿名表达权宪法保护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1-12-16 18:32
网络匿名表达权是表达权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和延伸途径,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性权利,受宪法保护。在国际上已经有将网络匿名表达权认定为宪法权利的判例存在。宪法保护的范围包括权利主体的匿名身份和表达内容两个方面,国内外对宪法保护的范围都做了一些排除性的规定。宪法的保护程度取决于保护内容,就国内外的实际情况而言,与公共事务有关的言论保护程度高于与公共事务无关的言论保护程度。我国网络匿名表达权的保护尚存诸多问题,如权利冲突的取舍标准分歧、公权力的过度限制等,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缺少明确的宪法保护依据。
【文章来源】:中州大学学报. 2017,34(01)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公民网络匿名表达权概述
(一)网络表达权的内涵
(二)网络匿名表达权的内涵
(三)网络匿名表达权的价值
1. 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
2.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3. 有利于促进政府行为
4. 有利于加快民主进程
(四)网络匿名表达权的宪法保护原因
1. 匿名表达是个人选择和免于恐惧的内心需求
2. 开放性为宪法基本权利规范所具特征
3. 已有将网络匿名表达权认定为宪法权利的判例存在
二、国内外网络匿名表达权宪法保护的排除范围及保护程度
(一)排除范围
1. 国外网络匿名表达权宪法保护的排除范围
2. 国内网络匿名表达权宪法保护的排除范围
(二)保护程度
1. 国外网络匿名表达权的宪法保护程度
2. 国内网络匿名表达权的宪法保护程度
三、我国网络匿名表达权宪法保护的不足
(一)没有明确的宪法依据
(二)“权利冲突”成为常态,取舍标准分歧大
(三)公权力限制过度
四、改善我国网络匿名表达权宪法保护的几点思路
(一)出台宪法解释或形成宪法惯例
(二)制定《表达自由法》,独立规定匿名权章节
(三)具体分析网络匿名表达权所具价值,进行法益衡量
(四)尊重成文宪法的根本法地位
(五)推动网络业界与用户的自制自律与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言论的两种类型及其边界[J]. 姜峰. 清华法学. 2016(01)
[2]关于网络匿名表达权的保护与规制的探究[J]. 王东玉. 法制与社会. 2013(18)
[3]公民网络匿名表达权之宪法保护——兼论网络实名制的正当性[J]. 杨福忠. 法商研究. 2012(05)
[4]知情权与表达权对舆论监督的意义[J]. 董天策.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08)
[5]瑞典新闻出版自由与信息公开制度论要[J]. 冯军. 环球法律评论. 2003(04)
本文编号:3538623
【文章来源】:中州大学学报. 2017,34(01)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公民网络匿名表达权概述
(一)网络表达权的内涵
(二)网络匿名表达权的内涵
(三)网络匿名表达权的价值
1. 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
2.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3. 有利于促进政府行为
4. 有利于加快民主进程
(四)网络匿名表达权的宪法保护原因
1. 匿名表达是个人选择和免于恐惧的内心需求
2. 开放性为宪法基本权利规范所具特征
3. 已有将网络匿名表达权认定为宪法权利的判例存在
二、国内外网络匿名表达权宪法保护的排除范围及保护程度
(一)排除范围
1. 国外网络匿名表达权宪法保护的排除范围
2. 国内网络匿名表达权宪法保护的排除范围
(二)保护程度
1. 国外网络匿名表达权的宪法保护程度
2. 国内网络匿名表达权的宪法保护程度
三、我国网络匿名表达权宪法保护的不足
(一)没有明确的宪法依据
(二)“权利冲突”成为常态,取舍标准分歧大
(三)公权力限制过度
四、改善我国网络匿名表达权宪法保护的几点思路
(一)出台宪法解释或形成宪法惯例
(二)制定《表达自由法》,独立规定匿名权章节
(三)具体分析网络匿名表达权所具价值,进行法益衡量
(四)尊重成文宪法的根本法地位
(五)推动网络业界与用户的自制自律与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言论的两种类型及其边界[J]. 姜峰. 清华法学. 2016(01)
[2]关于网络匿名表达权的保护与规制的探究[J]. 王东玉. 法制与社会. 2013(18)
[3]公民网络匿名表达权之宪法保护——兼论网络实名制的正当性[J]. 杨福忠. 法商研究. 2012(05)
[4]知情权与表达权对舆论监督的意义[J]. 董天策.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08)
[5]瑞典新闻出版自由与信息公开制度论要[J]. 冯军. 环球法律评论. 2003(04)
本文编号:35386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3538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