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从宪法变迁看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和变化

发布时间:2023-03-21 11:17
  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民主政治生活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历史的经验启发我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宪法的保障和促进,从人大制度萌芽到初步建立、再到正式写入宪法及至对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发挥重要作用,都离不开宪法的支撑和保护。与此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宪法。笔者认为,宪法的发展与人大制度的变化二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发掘这种联系对于理清和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进一步完善宪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章以考察宪法变迁与人大代表制度内在联系为主线,既有前后宪法之间异同点的对比,也有人大代表制度的对比。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宪法之于人大代表制度不仅是一个文本依托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二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依相伴的关系。宪法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保障,则人大代表制度发展顺利,反之如果宪法的尊严和权威遭到践踏,则人大代表制度也不能顺利地发展。 在研究方法和目标上,本文采用了历史考察、比较分析方法、举例论证等多种研究方法,试图以清晰的脉络阐述人大代表制度确立和变化的历程,同时辅之宪法文本的比较分析,力求发掘出宪法...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革命根据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宪法渊源
    (一) 农民协会制度的政权组织形式特征与历史意义
        1. 农协的政权组织形式特征
        2. 农民协会制度的历史意义
    (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与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
        1. 《宪法大纲》关于政权组织形式规定之分析
        2. 《宪法大纲》与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的局限性分析
        3. 小结
    (三) 《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纲领》与参议会制度
        1. 参议会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
        2. 参议会制度的联合专政性质
        3. 参议会制的历史价值
    (四)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与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1.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的制定背景
        2. 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基本内容与历史地位
        3. 小结
    (五)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建立
        1. 《共同纲领》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规定
        2. 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政权组织属性
        3. 小结
二、1954 年宪法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
    (一) 1954 年宪法语境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色分析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巩固
    (三) 1954 年宪法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局限性
三、宪法的曲折性发展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变化
    (一) 备受冲击的1954 年宪法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被削弱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作用下降
        2. 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工作基本停滞
        3. 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受到严重破坏
    (三) 1975 年宪法的缺陷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严重损害
    (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恢复
四、1982 年宪法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新变化
    (一) 1982 年宪法的新变化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新变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66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3766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b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