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绅治与西方地方自治在近代中国宪政运动中的博弈
发布时间:2017-06-21 16:08
本文关键词:传统绅治与西方地方自治在近代中国宪政运动中的博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代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从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思想制度,西方的思想制度理论与传统中国的思想制度理论之间的调适构成了近代中国的一大特色。晚清时期自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绅权力量壮大,地方督抚权力坐大,中央权力式微。为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同时寻求一种制约地方督抚权力的方式,清王朝借鉴西方的地方自治制度兴起了地方自治运动。晚清时期实行预备立宪,而地方自治作为宪政的基础,被赋予了宪政的价值内核。 西方地方自治制度传入中国被清王朝作为挽救统治的工具,从理论认识到制度设计上都没有认识到地方自治的“权利”内核。而西方地方自治制度与传统的绅治模式相遇,传统绅士一方面暧昧地以拥护地方自治、倡办地方自治的方式来巩固自己在地方社会的权威,一方面又在不同形式上排斥着来自西方的地方自治制度。这也契合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既没有“全盘西化”,也没有沿着传统的路子一直走下去。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既没有学好西方的制度理论内核,同时又丢失了自己的传统。因而,使中国在近代社会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近代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从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思想制度,西方的思想制度理论与传统中国的思想制度理论之间的调适构成了近代中国的一大特色。晚清时期自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绅权力量壮大,,地方督抚权力坐大,中央权力式微。为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同时寻求一种制约地方督抚权力的方式,清王朝借鉴西方的地方自治制度兴起了地方自治运动。晚清时期实行预备立宪,而地方自治作为宪政的基础,被赋予了宪政的价值内核。 西方地方自治制度传入中国被清王朝作为挽救统治的工具,从理论认识到制度设计上都没有认识到地方自治的“权利”内核。而西方地方自治制度与传统的绅治模式相遇,传统绅士一方面暧昧地以拥护地方自治、倡办地方自治的方式来巩固自己在地方社会的权威,另一方面又在不同形式上排斥着来自西方的地方自治制度。这也契合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既没有“全盘西化”,也没有沿着传统的路子一直走下去。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既没有学好西方的制度理论内核,同时又丢失了自己的传统。因而,使中国在近代社会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传统绅治作为中国式自治模式深深植根于传统社会中,绅士阶层在乡土基层社会依靠其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实现着地方社会的良好治理,形成了官——绅——民三者之间稳定的社会关系。传统绅治自明代形成延续到晚清时期,随着近代中国向西方文明的学习的深入,西方地方自治制度传入中国,传统绅治与来自于西方的地方自治制度开展了一场激烈的博弈较量。西方地方自治植根于民主自由的商品经济氛围之中,在与传统绅治相遭遇时,地方自治的“权利”内核与传统绅治中绅权的“权力”的扩张性产生竞争与冲突。传统绅治与西方地方自治竞争与冲突过程中,一方面是传统绅治使西方地方自治在传入中国时“权利”内核受损害,另一方面是西方地方自治对传统绅治的损害使绅士阶层走向民众的对立面。 传统绅治与西方地方自治植根于中西两个不同的文化环境之中,处于两个不同文明背景下的社会治理模式存在某种惊人的相似,如其自治的独立性、“权利”属性、“权力”属性;而同时,其又有截然不同的一面,如组织形式不同、法律保障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正是这些异同使两者在近代中国宪政运动中产生激烈的冲突与竞争。两者之间的博弈过程最后,是两者在某种程度上的融合,传统绅治与地方自治的融合结果产生了晚清被“异化”的自治,既不属于中国的传统绅治模式,也不属于西方地方自治模式。这种“畸形的产儿”是中西文明碰撞博弈之后产生的结果,也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调适的结果。 传统绅治与西方地方自治在近代宪政运动中的竞争、冲突、融合这一过程,正是传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近代中国博弈的过程。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移植内容与本土内容的承接性,要注重本土文化资源,不能一味的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
【关键词】:绅治 绅士 绅权 地方自治 法律移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9;D921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导言10-14
- (一) 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10-11
- (二) 研究对象及相关界定11
- 1. 研究对象11
- 2. 相关界定11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3
- 1. 国内研究综述11-12
- 2. 国外研究综述12-13
- (四) 研究手段和方法13-14
- 一、 传统绅治与西方地方自治的异同14-29
- (一) 传统绅治概述14-16
- 1. 绅士的界定14-15
- 2. 绅权的界定15
- 3. 绅治的概念15-16
- (二) 地方自治概述16-18
- 1. 团体自治17-18
- 2. 住民自治18
- (三) 传统绅治与地方自治的相同之处18-24
- 1. 传统绅治与地方自治的独立性18-21
- 2. 绅权与地方自治的“权利”属性21-23
- 3. 传统绅治与地方自治的“权力”属性23-24
- (四) 传统绅治与地方自治的不同之处24-29
- 1. 传统绅治与地方自治的组织形式不同24-26
- 2. 传统绅治与地方自治的法律保障不同26-27
- 3. 传统绅治与地方自治的文化背景不同27-29
- (五) 小结29
- 二、 传统绅治与西方地方自治的竞争与冲突29-37
- (一) 地方自治对传统绅治的制约与损害30-35
- 1. “绅治”沦为“官治”的附庸30-31
- 2. 绅治的权力范围缩窄31-33
- 3. 地方自治促使绅士阶层的分化33
- 4. 绅民之间关系恶化33-35
- (二) 传统绅治对地方自治的制约与损害35-37
- (三) 小结37
- 三、 传统绅治与地方自治的融合37-43
- (一) 融合的表现37-41
- 1. 知识和资本的权力化37-39
- 2. 权力的组织化和合法化39-40
- 3. 绅权的合法化和民众权利意识的萌芽40-41
- (二) 融合的结果——异化的自治41-43
- (三) 小结43
- 四、 宪政运动中传统绅治与地方自治的失落43-49
- (一) 传统绅治的失落43-44
- (二) 地方自治的失落44-46
- (三) 中西文明博弈的启示46-47
- (四) 小结47-49
- 结语49-51
- 注释51-54
- 参考文献54-5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7-58
- 致谢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修全;清末地方自治新论[J];安徽史学;2001年02期
2 王先明;;论“民权即绅权”——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个侧影[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06期
3 杨宇振;;权力,资本与空间:中国城市化1908-2008年——写在《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颁布百年[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1期
4 肖扬;论宪法精神[J];电子政务;2004年01期
5 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J];法学家;2010年06期
6 李严成;晚清政府职能萎缩与绅士基层“自治”[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吴乾兑 ,陈匡时;林译《澳门月报》及其它[J];近代史研究;1980年03期
8 王先明;;士绅阶层与晚清“民变”——绅民冲突的历史趋向与时代成因[J];近代史研究;2008年01期
9 吴永明;清末民初的地方自治述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10 刘杰;;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J];历史教学;2006年02期
本文关键词:传统绅治与西方地方自治在近代中国宪政运动中的博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91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469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