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转型期农村基层治理变革之宪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6 20:08
本文关键词:经济社会转型期农村基层治理变革之宪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是一个自发的基于市场化改革而产生的社会宏观变迁,它的剧烈变动最终都体现和反射到农村社会的日常生活之中。日趋活跃的市场经济推动着农村社会主体的分化、利益的多元化、结构的分层化,利益成为人们关注、追求和维护的重点,而正是对利益的愈加认清和重视,就愈加需要对利益的表达渠道和机制进行调整和规范,特别是随着市场化发展而日渐觉醒的村民的民主意识、法治理念、权利思维、平等观念的不断增强,使得村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和参与农村社会政治事务,农村现有的基层治理模式和乡村民主政治体制面临着变革和调整的重任。现代经济学研究表明,经济的转型需要政治的扶住,即政治需要同步转型以形成同经济转轨的互补性效应。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村的经济社会转型是一个涵盖基层治理和农村政治在内的系统改革过程,在市场化导引下产生的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发展的滞后或者停顿都会给整个社会的转型带来不确定性结果,甚至带来转型的失败。这体现了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揭示了基层治理变革和乡村民主政治转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作为农村治理模式和乡村民主政治体制的村民自治,成为了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系统的有机构成,它的变革既是农村市场化改革发展的配套举措,更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不可或缺的系统环节。 基层的治理变革既需要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经济政治资源进行调整和组合,更需要在宪政理念的主导下进行自治制度的革新。基层治理的宪政化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期基层治理变革的方向,它立足于农村现实的社会背景,将宪政的理念、精神、价值和机理导入农村基层的宏观治理结构中,通过理顺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正确看待和处理国家与乡村、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建构农村基层的宪政治理模式,实现乡村的宪政治理秩序,发展和培育乡村的公民社会,从而实现农村基层的宪政社会化,以转变乡村的民主政治体制,实现基层政治文明和政治现代化发展,从下至上构建一种中国宪政建设的发展路径。基层治理的宪政化建设始终坚守二个理念:第一,坚持以基层治理的宪政化建设和农村政治转型来促进农村市场化的成长与发展,以顺应转型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将基层治理的宪政化建设与农村市场化改革进路匹配和关联起来,形成互动局面。第二,坚持用宪政理念、价值和机理来改造和重塑农村基层治理的制度体制与运行机制,构建起符合宪政要求的基层权力运行结构、乡村治理框架和民主政治体制,彰显基层治理变革的宪政精神。第三,坚持以基层治理的宪政化建设来提升农村社会的组织化水平,发展和培育农村公民社会,增强乡村社会的政治权利表达和接受能力及其对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实践意义,合理配置和平衡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资源,推进农村社会根本性的和谐稳定,进而实现农村政治文明和政治现代化发展。 对于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期基层治理变革和乡村民主政治发展而言,基层治理的宪政化建设代表着一种方向,成为一种趋势,可以拓展中国基层农民的自主自治性政治空间,指引着基层政治文明和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代表着一种中国式宪政建设道路。同时,也为中国农村问题的学术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论,一种新颖的理论学说,突破传统的研究路径,形成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视野,提升农村问题理论研究的整体性水平,引领着农村政治发展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农村经济社会转型 市场化改革 基层治理 治理变革 宪政化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422.6;D92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绪论13-39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3-19
- 1.1.1 选题背景13-17
- 1.1.2 研究意义17-19
- 1.2 研究现状19-28
- 1.2.1 国内学者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19-25
- 1.2.2 国外学者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25-28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28-36
- 1.3.1 研究方法28-31
- 1.3.2 研究创新点31-36
- 1.4 结构安排36-39
- 第2章 经济社会转型期农村基层治理变革之宪政视野39-52
- 2.1 基层群众性自治的制度特征39-42
- 2.1.1 特殊的乡村治理体制结构40-41
- 2.1.2 特质的基层多维制度概念41
- 2.1.3 特性的乡土社会治理模式41-42
- 2.1.4 特色的农村民主政治制度42
- 2.2 宪政的价值本质42-47
- 2.2.1 宪政是规范政治43
- 2.2.2 宪政是限权政治43-44
- 2.2.3 宪政是民主政治44
- 2.2.4 宪政是法治政治44-45
- 2.2.5 宪政是人权政治45
- 2.2.6 宪政是宪法政治45-46
- 2.2.7 宪政是开放政治46-47
- 2.3 基层治理宪政化建设的基本内涵47-52
- 2.3.1 农村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宪政标识47-49
- 2.3.2 乡村治理权威形成的宪政路径49-50
- 2.3.3 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宪政模式50-52
- 第3章 经济社会转型期农村基层治理变革之宪政基础52-82
- 3.1 农村社会转型与治理变革的发展逻辑52-58
- 3.1.1 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理论分析52-55
- 3.1.2 农村社会转型与治理变革的历史变迁55-58
- 3.2 基层治理宪政化建设的经济基础58-64
- 3.2.1 乡村社会的经济结构改变59-60
- 3.2.2 乡村社会走向开放和流动60-62
- 3.2.3 乡村走上市场化发展道路62-64
- 3.3 基层治理宪政化建设的社会基础64-68
- 3.3.1 乡村新的社会分层64-66
- 3.3.2 外出务工群体的出现66-67
- 3.3.3 贫富差距的加剧67-68
- 3.4 基层治理宪政化建设的政治基础68-75
- 3.4.1 政治体制自治化69-70
- 3.4.2 政治思维理性化70-71
- 3.4.3 政治行为自主化71-73
- 3.4.4 政治参与制度化73-75
- 3.5 基层治理宪政化建设的人文基础75-82
- 3.5.1 农民政治态度变革75-76
- 3.5.2 农民政治地位变革76-78
- 3.5.3 农民政治精神变革78-79
- 3.5.4 农民政治观念变革79-82
- 第4章 经济社会转型期农村基层治理变革之宪政内涵82-107
- 4.1 基层治理宪政化建设的动因缘由82-90
- 4.1.1 维护农村社会秩序82-85
- 4.1.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85-86
- 4.1.3 实现农村政治文明86-88
- 4.1.4 建设农村公民社会88-90
- 4.2 基层治理宪政化建设的价值内涵90-100
- 4.2.1 公平正义90-92
- 4.2.2 主体独立92-94
- 4.2.3 政治自由94-96
- 4.2.4 农村法治96-98
- 4.2.5 以人为本98-100
- 4.3 基层治理宪政化建设的制度本质100-107
- 4.3.1 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宪政生成机制100-102
- 4.3.2 中国宪政的建设发展道路102-107
- 第5章 经济社会转型期农村基层治理变革之宪政结构107-127
- 5.1 构建基层治理宪政结构的主导因素107-112
- 5.1.1 利益变动107-109
- 5.1.2 权力变迁109-110
- 5.1.3 结构转变110-112
- 5.2 基层治理宪政结构的横向权力维度112-115
- 5.2.1 党村关系的宪政困境113-114
- 5.2.2 党村关系的宪政回归114-115
- 5.3 基层治理宪政结构的纵向权力维度115-120
- 5.3.1 乡村关系的宪政困境116-118
- 5.3.2 乡村关系的宪政回归118-120
- 5.4 基层治理宪政结构的社会权力维度120-127
- 5.4.1 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群团组织权力120-121
- 5.4.2 宗族家族权力121-123
- 5.4.3 农村基层个体精英权力123-125
- 5.4.4 农村社会权力125-127
- 第6章 经济社会转型期农村基层治理变革之宪政路径127-154
- 6.1 基层治理宪政化建设的根本定位127-135
- 6.1.1 展示宪政的基本权利精神127-129
- 6.1.2 宣扬宪政的人民主权精神129-130
- 6.1.3 体现宪政的自由平等精神130-132
- 6.1.4 彰显宪政的自主自治精神132-134
- 6.1.5 铸就基层的民主宪政精神134-135
- 6.2 基层治理宪政化建设的基本内容135-144
- 6.2.1 遵循宪政化的基层治理方法136
- 6.2.2 坚守宪政化的基层治理立场136-137
- 6.2.3 形构宪政化的基层治理思维137-138
- 6.2.4 构建宪政化的基层治理模式138-139
- 6.2.5 导入宪政化的基层治理文化139-141
- 6.2.6 遵守宪政化的基层治理原则141
- 6.2.7 搭建宪政化的基层治理秩序141-142
- 6.2.8 塑造宪政化的基层治理农民142-143
- 6.2.9 培育宪政化的基层治理组织143-144
- 6.3 基层治理宪政化建设的发展方向144-154
- 6.3.1 普及基层宪政价值观145-147
- 6.3.2 推导基层法治社会化147-150
- 6.3.3 实现基层宪政化治理150-154
- 结论154-157
- 参考文献157-174
- 致谢174-176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1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士其;“市民社会”、现代国家以及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2 张文显,信春鹰;民主+宪政=理想的政制——比较宪政国际讨论会热点述评[J];比较法研究;1990年01期
3 石柏林;彭澎;;宪政理念与宪法命运:中美第一部宪法比较分析[J];比较法研究;2006年02期
4 殷啸虎,张海斌;政治文明与宪政文明关系论纲[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许章润;说法 活法 立法[J];读书;1997年11期
6 郭道晖;;宪政简论[J];法学杂志;1993年05期
7 何泽中;村民自治概念辨析[J];法学评论;2001年01期
8 张彩凤;英国宪政:商谈式民主演进范式——对英国宪政进程的重新理解[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刘淑君;宪政在政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曾鹏,张劲松;宪法概念的分析整合与重新界定[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本文关键词:经济社会转型期农村基层治理变革之宪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74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487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