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背景下的人权保障
本文关键词:宪政背景下的人权保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是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其重点则在于从法律上,首先是宪法上对公民的权利加以保障。从法律的视角考察人权,通过分析世界各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历程,人权宪政的得失,从中获得借鉴,以更好的实现我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权一词在英、美、法、德、日、意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兴起并获得了较好的实现,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分析,并将各国的人权宪政状况加以对比,取其长处为我所用,是后发展国家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应当对宪政这一近现代的政治现象有一个较为明朗的认识。由于中西方文化及国家发展历程的差异,学者们见仁见智各有见解,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是总体而言,西方学者认为宪政以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为核心;而中国学者大多遵循着毛泽东的所谓宪政就是民主政治的观点来展开对于宪政的讨论,但是讨论的结果依然是宪政以保障人权为最终目的。可见,中西方学者讨论的结果有共同之处,宪政的终极目的在于保障人权。其次,既然人权保障为宪政之目的,那么必须展开对于基本人权内容的讨论。因为如果我们对于基本人权的内容尚处于不清楚或者一知半解的状态,那么保障就由于失去了对象而成了一句空话。早期的天赋人权理论概括性极强,缺乏可操作性,所以显得粗糙。随着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其人权内容在法律上日益的到丰富并且可操作性也日益增强。比较各国基本人权的内容不是简单的罗列堆积,而是要从中发现各国关注的重点及其原因。对于平等权、自由权、参政权、社会权这些最基本的人权加以考察我们会发现,基本人权是人不可缺少的,也是各国宪政十分关注的。但是将这些权利写入宪法却并非易事,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历尽艰辛争取来的。第三,不论基本人权的内容多么丰富,最终都需要得到一种保障,才能被人民群众实际享有。所以,如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实现将是宪政的关键所在。尽管各国在保障人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仍然可以根据国家机关分工不同,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方面,当然也可以从其他的角度进行归纳。第四,中国的人权建设以人民当家作主为主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宪法对于人权事业十分关注,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得到日益的丰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我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汲取了世界各国人权宪政的优点和长处,提出立法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极力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一切为了人民,坚持以人为本。中国人权事业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
【关键词】:宪法 宪政 基本人权 公民基本权利 人民当家作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921
【目录】:
- 摘要4-8
- 一、宪政涵义的理论探讨8-13
- (一) 西方学者视野中的宪政概念8-10
- (二) 中国学者的宪政概念10-12
- (三) 对宪政的涵义的价值考量12-13
- 二、宪政建设应当紧紧围绕基本人权来展开13-25
- (一) 平等权有待于从文字记载变为现实13-15
- (二) 自由权的保障应当着重于行政行为的正当性15-17
- 1、人身自由15-16
- 2、表达自由16-17
- 3、政府有责任对宗教信仰自由加以引导17
- (三) 参政权是以合众权利制约权力的重要途径17-20
- 1、在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基础上建立最高权力18-19
- 2、通过罢免权来对代表的勤勉进行监督19
- 3、以创制权推进立法的进程19-20
- 4、复决权可以加强相关立法的合法性20
- (四) 政府在社会权方面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20-25
- 1、政府在保障生存权方面责任重大20-21
- 2、财产权是公民的安身立命之本21-23
- 3、劳动权的保障可以使公民安居乐业,实现社会和谐23-25
- 三、宪政背景下人权保障的各国镜鉴及构想25-35
- (一) 重视宪法在人权保障中的重要作用25-28
- 1、各国宪法对于基本人权问题的高度重视25-27
- 2、我国公民基本人权宪法保障构想27-28
- (二) 行政保障是应当备受关注的课题28-32
- 1、行政督察专员的优点及借鉴28-29
- 2、行政复议制度是我国人权保障的有机组成部分29-30
- 3、行政法院是否适合我国的探讨30-31
- 4、行政裁判之可借鉴之处31-32
- (三) 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的宪政意义32-35
- 1、司法审查模式33-34
- 2、专门机关审查模式34
- 3、代表机关审查模式34-35
- 四、以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为主题的新中国的宪政建设35-45
- (一) 中国公民基本人权的宪法体现35-36
- (二) 中国共产党在宪政中的作用36-39
- 1、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锋队,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36-38
- 2、完善执政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是实现宪政目标的选择38-39
- (三) 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切实保障人权39-45
- 1、整合现有制度资源,建立本国的人权保障体系39-42
- 2、律师在我国宪政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42-45
- 结论45-46
- 参考书目46-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磊;;我们处于什么时代——简析规范宪法学与政治宪法学之根本分歧[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杨陈;;论宪法的规范性[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苗连营;李培才;;修宪程序中的法理[J];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2004年00期
4 夏明圣;;宪政语境下公民意识的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5 翟小波;;宪法学的集体心智——读朱国斌的《中国宪法与政治制度》[J];中国法律;2010年05期
6 戴涛;上官丕亮;;中国宪政进程的助力者——杨海坤教授之宪法学治学评介[J];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2007年00期
7 ;山东工商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简介[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唐芬;;患方知情同意权法理基础之重构[J];社会科学家;2011年07期
9 张晓琴;;宪法学教学重点重构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广西教育;2011年18期
10 文正邦;文培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向杰;;刍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宪政建设之共性[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运红;;宪政研究的新视角——基于文化基因论的思考[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3 管华;;新中国宪法学研究的十大关键词——以宪法学年会综述和年度综述为基础的分析[A];陕西社会科学界第3届学术年会辉煌6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专题论坛文集[C];2009年
4 管华;;新中国宪法学研究的十大关键词——以宪法学年会综述和年度综述为基础的分析[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5 傅小青;;延安时期宪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6 陈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宪政素质,推动民主法治建设[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7 马岭;;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宪法学教学方式改革尝试[A];法学教育:比较与省思——现代法学教育论坛文集[C];2001年
8 姬亚平;;服务型政府的困境与出路[A];公共管理与地方政府创新研讨会论文[C];2009年
9 姬亚平;;老干部的新问题——服务型政府的困境与出路[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占云发;叶蕾;;浅析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对于加强宪政建设的启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 浦增元;研讨市场经济与宪政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3年
2 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 韩大元;宪法学的“中国问题意识”[N];检察日报;2009年
3 郎志恒;“同票同权”的宪法学思考[N];河南日报;2010年
4 林燕;从民主法制到依宪执政:流变与反思[N];检察日报;2008年
5 安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宪政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6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教授 陈云生;中国宪法学研究的“奋进时期”[N];北京日报;2008年
7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大元;小野梓与《国宪泛论》[N];检察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冯建华;宪法学研究应强化“中国问题意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会长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 韩大元;宪法学的未来发展[N];检察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刘卉;宪法学应成为推动法治进步的“新的知识增长点”[N];检察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小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政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褚江丽;当代中国宪政进程中的公共利益原则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宋永华;韩国宪法法院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李玉琳;维新派法律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高宝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宪政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高建军;城乡社会同构的宪法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7 常保国;民主、人权与中道[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王青林;宪法概念演进的宪政史分析[D];武汉大学;2005年
9 姜江;财产权的法理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10 夏正林;社会权规范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一汕;宪法学视野下非政府组织之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2 徐鹏云;孙中山的宪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冬妮;宪政视野中的我国财政分权[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汤U喎,
本文编号:5015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501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