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政治认同中的宪法认同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公民政治认同中的宪法认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宪法的地位与作用,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它不仅能够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且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在这一过程中,宪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核心之法,它的作用的发挥则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真正树立起宪法权威,有效地发挥宪法的作用,这就离不开公民对宪法的认识与了解,离不开公民对宪法的信任,离不开公民对宪法的真心拥护,而这一系列内容是包含在本文所要研究的主题——宪法认同之中的。政治认同作为一种人们熟知的政治心理现象,它是在认同心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以分为阶级认同、政党认同、体制认同等不同方面;法律,包括宪法从广义上来讲应是包含在政治这一大系统之中的,因而,宪法认同也应是政治认同的分支之一。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公民对宪法的认同不仅能够使公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宪法,理解宪法的核心价值与意义,而且对法治体系的稳定与国家宪法治理的顺利进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曾经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为了让宪法在公民心中不再是一部束之高阁的红头文件,为了让公民能够理解宪法、信任宪法、出自真诚的信仰宪法,本文展开对公民宪法认同问题的探讨,以期对此问题做出深刻的理解与体认。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文章的主要逻辑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进行的。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本文着重于对宪法认同相关概念的分析与概括以及对宪法认同心理的逐步分层,其中,概念的分析是心理分层的重要前提。这一部分为文章接下来的问题探讨提供理论基础与逻辑基础;文章的第二部分根据第一部分的心理分层逐步提出了公民宪法认同中存在的问题,如公民的宪法认知水平不高、公民对宪法缺乏信任感、大部分公民在遵守宪法时趋于表面化。文章的前两个部分是对问题的基本解析与发现,属于“是什么”的逻辑范畴;文章的的第三部分针对第二部分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分析原因,主要是从国家与社会的宪法宣传与宪法教育、宪法可用性在社会生活中的缺失与部分国家公职人员在遵守宪法时没有起到表率作用三个方面分析原因,属于“为什么”的逻辑范畴;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对策分析部分,它是在问题的提出与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文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从国家与社会的宪法教育与宣传方面、多方面保障宪法实施方面与激发公职人员守宪的主动性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完成了文章总体逻辑结构的最后一节“怎么做”,使整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得以完整。
【关键词】:公民 宪法 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绪论9-16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9-10
- (一)研究缘起9
- (二)研究意义9-10
- 二、研究基础与文献10-14
- (一)国内研究现状10-13
- (二)国外研究现状13-14
- 三、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14-15
- (一)研究的重点14
- (二)研究的难点14
- (三)研究的创新点14-15
- 四、研究方法15-16
- 第一章 宪法认同的相关概念与心理分层16-24
- 一、宪法认同的相关概念16-20
- (一)认同的概念16-17
- (二)政治认同的概念17-19
- (三)宪法认同的概念19-20
- 二、宪法认同的心理分层20-24
- (一)宪法认同的认知层面20-21
- (二)宪法认同的情感层面21-22
- (三)宪法认同的意志层面22-23
- (四)宪法认同的实践层面23-24
- 第二章 公民宪法认同存在的问题24-28
- 一、宪法认知水平仍然不高24-25
- 二、缺乏应有的宪法信任25-26
- 三、守宪行为的表面化26-28
- 第三章 公民宪法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8-39
- 一、公民教育体系中宪法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8-30
- (一)义务教育阶段缺乏系统专业的宪法教育28-29
- (二)高中阶段宪法教育未得到重视29
- (三)大学阶段宪法教育重要性的缺失29-30
- 二、政府与社会对宪法相关知识与理念的宣传效度不高30-32
- (一)政府对宪法的宣传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30-31
- (二)社会组织在宪法宣传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31-32
- 三、宪法的可用性在社会生活中的缺场32-36
- (一)宪法规定的公民人身自由权没有得到有效的实现32-34
- (二)宪法规定的公民言论自由权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34-35
- (三)宪法规定的公民受教育权并未得到有效实现35-36
- 四、部分国家公职人员没有起到遵守宪法的表率作用36-39
- (一)思想上缺乏对宪法的忠诚感与尊重感36-37
- (二)行为上存在不严格遵守宪法现象37-39
- 第四章 公民宪法认同的路径分析39-53
- 一、强化公民教育体系中的宪法教育39-42
- (一)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系统多样的宪法教育39-40
- (二)结合相关课程教学强化高中阶段的宪法教育40-41
-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宪法教育41-42
- 二、运用多种方法加大宪法宣传力度42-46
- (一)运用多种策略方法提高政府宪法宣传效度42-44
- (二)社会组织需在宪法宣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44-46
- 三、多方面保障宪法的实施46-49
- (一)政治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46-47
- (二)法治保障——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47-48
- (三)人民保障——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48
- (四)根本保障——坚持党的领导48-49
- 四、激发国家公职人员守宪的主动性49-53
- (一)实施宪法宣誓制度以增强忠诚感49-51
- (二)提高行政监督的效能促使国家公职人员依宪行政51-53
-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58
- 致谢58-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锦光,王丛虎;论我国宪法解释的实践[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牛凯;宪法解释若干问题初探[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程宗璋;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宪法解释制度[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王丛虎;我国宪法解释价值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5 王广辉;宪法解释与宪法理解[J];中国法学;2001年04期
6 程宗璋;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宪法解释制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7 孙婷婷;对我国宪法解释体制的一次挑战[J];中国律师;2001年12期
8 周伟;;宪法解释案例补充宪法规定的实证研究[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9 周伟;宪法解释惯例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03期
10 章志远;略论宪法解释的基本原则[J];法学杂志;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国发;;修宪与宪法的稳定性和时代性[A];学习宪法修正案座谈会文集[C];2004年
2 雷益丹;;《建立欧洲宪法条约》:迈向欧盟的宪政和谐[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3 王振民;;宪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4 夏勇;;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从“改革宪法”到“宪政宪法”[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5 李妍;;贵州省法学会宪法法理学年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法治保障[A];贵州省2004年宪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文祥;;分权原则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变迁[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西方宪政的发展及其变革[C];2004年
7 王士如;;从宪法到宪政的思考——立宪主义思想研究[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8 张文显;刘红臻;;人权的宪法载列与保障:理由、进展与努力的方向[A];“‘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剑;;宪政法治,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经之路[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许艳娜;;从立法层面保障我国宪法的实施[A];2003年贵州省宪法法理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仁文;也谈宪法之道[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潘园园 通讯员 曹文琦 实习生 林熙;宪法:在普及中遭遇缺失[N];福建日报;2004年
3 杨景宇;宪法的稳定和与时俱进[N];人民日报;2003年
4 顾元;西方国家的宪法解释机制[N];学习时报;2000年
5 杨帆;宪法:关注历年考题的易出错点[N];检察日报;2007年
6 武汉大学法学院 潘弘祥;完善宪法公民基本权利的四点建议[N];检察日报;2007年
7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周叶中;关于我党运用宪法思维执政的思考[N];北京日报;2008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 刘仁文;也谈宪法之道[N];人民法院报;2003年
9 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 徐贲;解释宪法是法官的事,也是民众的事[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10 丁剑(法学博士);慎言修宪[N];南方周末;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嵩;美国宪法解释的原意主义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陈诚;论宪法的纲领性条款[D];浙江大学;2011年
3 刘广登;宪法责任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4 谭钟毓;中日韩宪法移植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5 宋海春;国共两党的宪法思想与中国宪政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蕾;诠释学视域下的宪法平等规范[D];苏州大学;2007年
7 李峰;中华人民共和国四部宪法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崔雪丽;美国宪法解释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杨思留;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宪法表达[D];苏州大学;2007年
10 朱应平;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D];苏州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丰收;论我国准二元宪法解释体制的构建[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王阳;论宪法解释[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3 王瑜程;宪法解释的类型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洁;论宪法解释权的主体[D];吉林大学;2011年
5 宋婧博;宪法责任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李宇;论宪法解释的主体[D];延边大学;2007年
7 许傲雪;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宪法解释制度[D];郑州大学;2007年
8 杨熙玲;宪法解释[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9 郝静;宪法解释权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佩佩;宪法解释权性质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公民政治认同中的宪法认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2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502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