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美国宪法第九修正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2 09:06

  本文关键词:美国宪法第九修正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美国宪法第九修正案自1791年生效以来,先后得到国内多数州宪法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宪法、国际人权公约的仿效,保障未列举权利已经成为当代宪法发展的趋势之一。但是,美国宪法第九修正案的司法性实施在最高法院内部和理论界都引发了经久不息的争议。这些争议包括:(1)原本设想为只能适用于联邦政府的第九修正案可否适用于州政府;(2)第九修正案是否应当由法院予以实施:(3)第九修正案究竟是权利推定条款还是对政府权力进行限制性解释的规则;(4)未列举权利的性质是什么;(5)第九修正案与“正当法律程序条款”相比究竟哪个更适宜充当未列举权利的确认依据,等等。本文在对第九修正案的诞生背景、过程和历史境遇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分析、文本分析、价值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章介绍了第九修正案的诞生背景。第九修正案是为了弥补“权利法案”中的前8条修正案不能对公民权利进行详尽列举的不足而产生的,“权利法案”则是为了弥补1787年宪法(草案)仅有权力列举而无“权利法案”的缺陷而产生的,而1787年宪法(草案)又是为了纠正《邦联条款》所确立的“州权独立,邦联无权”的政治体制而产生的。按照《邦联条款》而成立的软弱无力的邦联政府不能解决美国建国之初所面临的内政外交难题,故以汉密尔顿、麦迪逊为首的联邦党人遂筹划起草了旨在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的1787年宪法(草案)。但是,该宪法(草案)缺少一部“权利法案”,这种宪法模式由于违反了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在成文宪法中附加权利法案的制宪传统而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为了保证3/4以上的州制宪会议能够批准宪法(草案),联邦党人承诺在宪法(草案)获得通过以后再附加一部“权利法案”。 第二章对第九修正案的诞生过程及生效后的历史境遇进行了梳理。在各州召开批准会议期间,弗吉尼亚等8个州提出了包括“权利法案”(草案)在内的宪法修正案草案,共186条。1789年6月麦迪逊在这些修正案草案的基础上,向第一届国会提出了“权利法案”草案,共9条,其中有5条得到了批准。经过文字处理后,这5条提案于1791年12月变成了后来的“权利法案”(共10条)。这5条提案中的第4.条原本是关于“权利保留”和“权力保留”的规定,经过文字处理后一分为二,形成了第九、十修正案。第九修正案生效后的历史境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休眠期(1791—1965)。在1965年的Griswold v. Connecticut案之前,联邦最高法院一直把第九修正案看作是限制联邦权力的扩张、保障州自治权的工具而非保障个人权利的工具,这种解释使第九修正案与第十修正案在功能上发生混同。这个时期,第九修正案也几乎没有受到学术界的关注。(2)最高法院与学术界双重关注时期(1965—2000)。最高法院在Griswold v. Connecticut案中的多数意见首次依据第九修正案推导出已婚夫妇的隐私权,激活了作为权利保障条款的第九修正案。截止到2000年的Troxel v. Granville案,最高法院不仅一度发明了“第九修正案权利”的称谓,而且个别大法官在一系列案件中经常提及第九修正案。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对第九修正案开展了热烈的研讨。(3)仅仅受学术界关注时期(2000-)。自Troxel v. Granville案之后,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从未提及第九修正案,只有学术界在关注第九修正案,有美国学者认为第九修正案作为一个权利保障条款再次冬眠了。 第三章对第九修正案的理论渊源进行了论述。在欧洲的诸多思想家中,对美国建国之初的宪法理论起了直接影响的是洛克的“自然权利—社会契约”学说和爱德华啊克的普通法思想。这两种思想学说的结合在实践中产生的一个效果是,在“权利法案”诞生之前,某些州法院已经开始诉诸自然法来界定自然权利,并通过限制行政权和立法权来保护自然权利。与此同时,“建国者们”也将自然权利写进了《独立宣言》、《邦联条款》以及为1787年宪法(草案)的完善而起草的宪法修正案。麦迪逊起草的第九修正案草案中的语句other rights retained by the people所指称的当然是自然权利。所以,第九修正案是对自然权利的表达。 第四章是对第九修正案文本的解读。第九修正案是美国宪法文本中最具有开放性的条款,中国读者对其字义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理解。在美国读者中,对于能否从第九修正案中推导出公民的未列举权利则存在着“否定说”与“肯定说”的对立。本文在对第九修正案的汉语表达方式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证成了“肯定说”,将第九修正案视为“权利推定条款”,同时认为,第九修正案虽然为未列举权利的确认提供了文本依据,但为了防范法院自由裁量权的过度行使,第九修正案只宜作为未列举权利的间接来源,法院可以把宪法的其它条款、普通法、州法作为未列举权利的直接来源。第九修正案为法院从这些直接法源中认定未列举权利提供了合法性。 第五章以Griswold v. Connecticut案为例,对第九修正案是否应当由法院实施以及第九修正案的空间效力范围进行了探讨。Griswold v. Connecticut案是联邦最高法院援引第九修正案确认未列举权利的第一个案件,同时也引发了两点质疑:(1)由非民选的法院实施第九修正案对民选机关所制定的法律进行违宪审查是否有违民主、法治原则?按照麦迪逊、汉密尔顿等人的论述,“权利法案”应当由最少危险的司法部门来实施,以避免“多数主义暴政”的危险。从司法权的性质来看,司法机关比立法机关更胜任制度性判断,而且由司法机关解释宪法也符合普通法传统。从实践角度看,由司法机关解释宪法的“释宪式宪法演进模式”比由立法机关修改宪法的“立宪式宪法演进模式”更有利于维护宪法的稳定性。因此,由法院来实施第九修正案并宣布立法机关的法律违宪也许并不违反民主、法治原则,而是有正当性的。(2)原本用于防范联邦政府的第九修正案是否可以适用于州政府?在“权利法案”制定之时,州政府被视为公民权利的捍卫者,而联邦政府的管理被视为一种“外来的统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断定,第九修正案仅适用于联邦政府的观点符合“制宪者意图”。但历史表明,州政府和联邦政府都会侵害公民权利,因此,对第九修正案的解释应当符合这种客观情势,即第九修正案既可适用联邦政府也可适用于州政府。 第六章对第九修正案与“正当法律程序条款”的权利推定功能进行了比较。在Griswold v. Connecticut案中,最高法院的多数大法官们以第九修正案为主要依据确认婚姻隐私权的做法由于存在着过度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嫌疑而受到了少数派大法官和学术界的批评。在认定其它未列举权利时,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逐渐转向对“正当法律程序条款”的援引而对第九修正案避而不谈,这被某些学者视为“实体性正当程序”原则的复兴。但是,最高法院的这种做法招致了更为激烈的批评。首先是“实体性正当程序”的称谓本身存在矛盾,其次是试图从“正当法律程序条款”中的“自由”概念中推导出“权利”违反了“宪法权利”与“宪法自由”之间的源流关系。同时,以“正当法律程序条款”为依据认定未列举权利同样存在着过度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嫌疑。因此,一个可能的结论是,第九修正案比“正当法律程序条款”更适宜充当未列举权利的文本依据。 第七章对第九修正案权利的范围和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对认定这种权利的方法和判断标准进行了论述。第九修正案所指称的未列举权利包括宪法主文、“权利法案”(前8条修正案)、已经生效并且继续有效的其它16条修正案中明确列举的权利以及从其中关于权力的禁止性规定中推导出来的那些权利。从性质上来说,未列举权利既包括消极权利也包括积极权利,这些权利是个人权利而非集体权利,是基本权利而非所有的权利自由。法院在认定未列举权利时,如果运用原旨主义方法、文本主义方法、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建构性的方法、推定的方法、综合的方法等方法,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滥用自由裁 量权的嫌疑。一项未列举权利如果得到了当代社会绝大多数人的认同,或者为国际人 权公约所确认,则应当认为法院对该项权利的确认具有了客观性。第八章对第九修正案的未来命运进行了评估。最高法院的态度对于第九修正案的 命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尽管自2000年的Troxel v.Granville案之后,最高法院 对第九修正案避而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21世纪是第九修正案被尘封的时代。从最 高法院现有大法官们的教育背景、职业经历、司法哲学倾向、文本主义的复兴等因素 来看,当社会上产生某种未列举权利请求而需要最高法院提供宪法保护时,个别大法 官仍有可能援引第九修正案对这种权利需求进行确认和保障。第九章论述了美国宪法第九修正案对我国实施“人权条款”的启示。构建和谐社 会的关键是保障公民权利,宪法列举的和未列举的公民权利都应当得到保障。由于未 列举权利的保障较之列举权利的保障更为复杂,且我国无经验可循,故需借鉴外国的 经验。美国宪法第九修正案的效力机制表明,未列举权利请求的提出、违宪审查制度 的确立、自然权利学说的传播是未列举权利条款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积极发掘并传 播具有本土特色的人权文化,进一步完善宪法监督制度使之发挥人权保障功能,根据 人权保障的现实需要对“人权条款”作出合理化解释,我国“人权条款”才有可能得 到实施。
【关键词】:美国宪法第九修正案 自然权利学说 未列举权利 正当法律程序条款 人权条款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71.2;DD911
【目录】:
  • 内容摘要15-19
  • ABSTRACT19-25
  • 前言25-31
  • 第一章 第九修正案的诞生背景31-75
  • 一、《邦联条款》的内容及其缺陷31-34
  • (一) 《邦联条款》的主要内容31-32
  • (二) 《邦联条款》的主要缺陷32-34
  • 二、美国宪法(草案)的制定34-47
  • (一) 制宪会议的缘起34-35
  • (二) 美国宪法(草案)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35-37
  • (三) 美国宪法(草案)的主要原则37-39
  • (四) 美国宪法(草案)所体现的宪法模式39-47
  • 三、美国宪法(草案)的通过与"权利法案"论题的提出47-75
  • (一) 各州"批准会议"通过美国宪法(草案)的概况47-52
  • (二) 美国宪法(草案)引发争议的原因分析52-59
  • (三) 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争论的焦点问题及其实质59-63
  • (四) "权利法案"是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制宪传统的回归63-75
  • 第二章 第九修正案的诞生过程及其历史境遇75-105
  • 一、保留权利(retained rights)论题的引入与论证75-79
  • (一) 保留权利论题的提出75-77
  • (二) 麦迪逊对"权利法案"的态度转变77-79
  • 二、"权利法案"的提出与第九修正案的诞生79-88
  • (一) 麦迪逊的宪法修正案(草案)与"保留权利条款"雏形的出现79-84
  • (二) 第一届国会对宪法修正案的讨论及对"保留权利条款"的修正84-88
  • (三) 州立法机关对宪法修正案的批准与第九修正案的诞生88
  • 三、第九修正案的历史境遇88-105
  • (一) 第九修正案"被遗忘"的时期(1791—1965)92-96
  • (二) 第九修正案赢得最高法院和学术界双重关注的时期(1965—2000)96-103
  • (三) 第九修正案仅仅受到学术关注的时期(2000—)103-105
  • 第三章 第九修正案的理论渊源105-125
  • 一、北美殖民者的权利需求与自然权利学说的传播105-110
  • (一) 北美殖民者的权利需求与论争105-107
  • (二) 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在北美殖民地的传播和影响107-110
  • 二、自然权利学说在审判实践中的应用——司法审查110-118
  • (一) "激进的平等主义"思想试验与"多数主义民主"模式的失败111-113
  • (二) 州法院对自然权利学说的应用113-118
  • 三、自然权利在宪法文件中的体现118-121
  • (一) 自然权利的间接表述118-119
  • (二) 自然权利的直接表述119-121
  • 四、小结:第九修正案是自然权利在宪法中的文本家园121-125
  • 第四章 第九修正案的文本解读125-154
  • 一、第九修正案的开放性125-128
  • (一) 第九修正案的个别用词126-128
  • (二) 第九修正案的独特表达方式128
  • (三) 国家形式对第九修正案文本涵义的影响128
  • 二、第九修正案的字义及汉语表达128-137
  • (一) 第九修正案的字义128-129
  • (二) 第九修正案表达方式的吊诡之处及其对汉语读者的影响129-132
  • (三) 第九修正案字义的汉语表达方式初探132-137
  • 三、第九修正案是否蕴涵着保留权利137-150
  • (一) "否定说"与"肯定说"的对立及其实质137-139
  • (二) 对"否定说"之否定139-146
  • (三) 对"肯定说"之肯定146-149
  • (四) 小结:第九修正案从性质上说是"权利推定条款"149-150
  • 四、第九修正案的功能150-154
  • (一) 第九修正案不能充当未列举权利的直接来源150
  • (二) 第九修正案是未列举权利的文本依据150-153
  • (三) 小结:第九修正案是未列举权利的间接来源153-154
  • 第五章 第九修正案的实施及其效力——以Griswold v.Connecticut案为例154-184
  • 一、Griswold v.Connecticut案述评155-162
  • (一) Griswold v.Connecticut案发生的社会背景155-156
  • (二) Griswold v.Connecticut案情156-157
  • (三) 最高法院内部关于(婚姻)隐私权依据的意见分歧157-162
  • 二、Griswold v.Connecticut案对于第九修正案的意义162-164
  • (一) Griswold v.Connecticut案对于第九修正案的直接意义162-163
  • (二) Griswold v.Connecticut案对于第九修正案的间接意义163-164
  • 三、法院依据第九修正案进行权利推定的意义164-175
  • (一) 法院实施未列举权利的权力来源于司法审查制度165-168
  • (二) 对作为未列举权利的隐私权进行推定的必要性168-172
  • (三) 由法院进行权利推定的正当性172-175
  • 四、第九修正案能否适用于州政府175-184
  • (一) "否定说"——第九修正案仅适用于联邦政府176-178
  • (二) "肯定说"——第九修正案之双重适用178-180
  • (三) 小结:第九修正案可以适用于州政府180-184
  • 第六章 第九修正案与"实体性正当程序"原则之权利推定功能的比较184-199
  • 一、"实体性正当程序"原则的确立、适用与衰落185-189
  • (一) "实体性正当程序"原则的确立185-187
  • (二) "实体性正当程序"原则的适用与衰落187-189
  • 二、第九修正案与"实体性正当程序"原则在隐私权案件中的适用189-194
  • (一) "实体性正当程序"原则与隐私权的确立与扩展189-191
  • (二) 第九修正案与其它未列举权利191-192
  • (三) 最高法院采纳"实体性正当程序"原则导致的后果192-194
  • 三、对于"实体性正当程序"原则的学理评价194-198
  • (一) "实体性正当程序"的称谓本身存在矛盾195
  • (二) 从第十四修正案的"自由"概念中推导出未列举"权利"违反逻辑195-197
  • (三) "实体性正当程序"原则使得司法自由裁量权过大197-198
  • 四、小结:第九修正案比第十四修正案更适宜充当权利推定的依据198-199
  • 第七章 未列举权利的界定199-227
  • 一、未列举权利的范围200-204
  • (一) 未列举权利的理论范围200-203
  • (二) 具体的未列举权利203-204
  • 二、未列举权利的性质204-209
  • (一) 未列举权利是集体权利还是个人权利204-207
  • (二) 未列举权利是消极权利还是积极权利207-209
  • (三) 未列举权利是基本权利还是所有的权利自由209
  • 三、未列举权利的认定方法与判断标准209-225
  • (一) 未列举权利的认定方法209-222
  • (二) 未列举权利的判断标准222-225
  • 四、结语:未列举权利的有限性225-227
  • 第八章 第九修正案的未来227-241
  • 一、对Griswold v.Connecticut案之后第九修正案之命运的评估227-231
  • (一) 第九修正案仅仅充当了法院确认消极权利的依据,未充当积极权利的依据227-228
  • (二) 第九修正案对于未列举权利的确认和保障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28-231
  • 二、对第九修正案未来命运的展望231-241
  • (一) 最高法院很可能会继续沿用"采纳关于第九修正案的两种解释,但不提‘第九修正案’这一术语"的做法232-235
  • (二) 不排除特殊情况下个别大法官援引第九修正案确认未列举权利的可能性235-241
  • 第九章 第九修正案的中国意义241-252
  • 一、第九修正案的效力机制及实施原理241-244
  • (一) 第九修正案的效力机制242
  • (二) 第九修正案的实施原理242-244
  • 二、第九修正案的效力机制与实施原理对我国的可参照性244-247
  • (一) 第九修正案的世界影响244-245
  • (二) 我国借鉴第九修正案效力机制与实施原理的可能性245-247
  • 三、我国"人权条款"实施的可能路径247-250
  • (一) 具有本土特色的人权学说的形成与传播247-248
  • (二) 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及其人权保障功能的发挥248-250
  • (三) "人权条款"的合理化解释250
  • 四、余论250-252
  • 参考文献252-262
  • 致谢262-26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263-264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2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晓娜;法理与论争:美国刑事正当程序的范围——兼论美国的正当程序方法论[J];比较法研究;2005年01期

2 林来梵,季彦敏;人权保障:作为原则的意义[J];法商研究;2005年04期

3 王广辉;;论宪法未列举权利[J];法商研究;2007年05期

4 韩大元;;宪法文本中“人权条款”的规范分析[J];法学家;2004年04期

5 屠振宇;;未列举基本权利的认定方法[J];法学;2007年09期

6 褚乐平;《美国宪法》批准史探[J];美国研究;2003年01期

7 童之伟;;保障基本权利是法治的首要价值[J];人民论坛;2006年22期

8 夏泽祥;;“深圳妓女示众事件”的宪法学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11期

9 吕世伦,张学超;“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一种法哲学上的阐释[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01期

10 任东来;美国宪法的形成:一个历史的考察[J];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钟丽娟;自然权利制度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美国宪法第九修正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92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5092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8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