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以尊孔巩固共和——民初国会孔子入宪讨论中的民意考量

发布时间:2017-09-30 14:07

  本文关键词:以尊孔巩固共和——民初国会孔子入宪讨论中的民意考量


  更多相关文章: 共和 孔子 中华民国宪法 制宪会议 孔教会


【摘要】:民初制宪期间,国会内外围绕孔子入宪的议题进行了大量讨论,但议员们的思虑在既存研究中并未得到充分展现。在部分议员看来,制宪须服从民意,孔子既被多数人民尊奉,即应将其纳入宪法。此举不仅符合民主原则,也是稳定代议政体的必要步骤,即如果孔道能在宪法中占据一席之地,则共和代议这一外来政治架构或可与民间秩序顺利接榫。与民初教育界反孔以保卫民国的思路相反,立法者们试图将孔道纳入宪法,在宪政框架内弥合中西与新旧,联结政府与社会,以此巩固共和。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关键词】共和 孔子 中华民国宪法 制宪会议 孔教会
【分类号】:D921
【正文快照】: 孔子入宪曾是民国初年政界学术界的重要议题。自1913年至1917年间,各派经过多次争论方达成妥协,参与者意见纷繁,整体进程跌宕起伏1。在以往对新文化运动的研究中,涉及大量对于孔教与宪法关系的讨论,近年来学界对孔教会一方也有较多考察2。但是,实际制宪的议员群体仍未能得到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恭忠;;晚清的“共和”表述[J];近代史研究;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谢桃坊;;儒家与宗教——论西方的儒教观念及相关的问题[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金俊;;东亚视角下的孔教运动[J];朝鲜·韩国历史研究;2014年00期

3 张亚群;;从孔教大学到孔子学院——中国对外教育交流媒介之嬗变[J];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4 张亚群;;“孔虽旧教 其意维新”——陈焕章的儒教观及其教育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01期

5 彭春凌;;康梁在孔教能否为国民义思想上的分合[J];近代史研究;2011年05期

6 李兴龙;;试述孔教会与两次复辟活动的关系[J];学理论;2011年18期

7 王霄冰;;国家祀典类遗产的当代传承——以中日韩近代以来的祭孔实践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8 葛金根;;友朋致沈曾植六札[J];收藏家;201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俊;;东亚视角下的孔教运动[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五辑)[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2 李细成;中国哲学视域下的耶儒互动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王士良;康有为孔教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晓波;二程之学在近现代中国[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荣楣;《孔门理财学》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赛;民初立宪活动中的孔教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蔡诗慧;百年史学经典的价值[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5 王锋;民国前期的尊孔、“反孔”与山东各界的反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小武;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南洋华侨孔教复兴运动的缘起和性质[J];八桂侨史;1999年02期

2 徐国栋;;宪法一词的西文起源及其演进考[J];法学家;2011年04期

3 村田雄二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论[J];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4 韩华;陈焕章与民国初年的国教运动[J];近代史研究;2002年03期

5 巴斯蒂;中国近代国家观念溯源——关于伯伦知理《国家论》的翻译[J];近代史研究;1997年04期

6 黄兴涛;近代中国新名词的思想史意义发微——兼谈对于“一般思想史”之认识[J];开放时代;2003年04期

7 张颂之;;康有为孔教会会长任职考[J];孔子研究;2007年04期

8 孙宏云;汪精卫、梁启超“革命”论战的政治学背景[J];历史研究;2004年05期

9 熊月之;晚清几个政治词汇的翻译与使用[J];史林;1999年01期

10 熊月之;;晚清中国对美国总统制的解读[J];史林;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韩华;民初孔教会与国教运动[D];四川大学;2003年

2 罗玉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湖南尊孔读经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948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948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4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