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民环境权的法律保护
发布时间:2017-09-30 13:12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农民环境权的法律保护
【摘要】: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必要任务。作为主体的农民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据绝大比例,加之农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使得农村的环境保护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进程。由于农民的生存与发展对农村环境有着天然的依赖性,所以加强对农民环境权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以农民环境权的现状为背景,对农民环境权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就我国农民环境权保护的具体路径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藉此,期待能够唤醒全社会对农民环境权的关注,充分意识到保护农民环境权的重要性,并能够为农民环境权的研究增加些许的理论支撑。 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理论概述,该部分首先就环境权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一般性的阐述,以此为基础,重点阐释了农民环境权的涵义、特征及其主要内容。 在对农民环境权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之后,第二部分就着重对我国农民环境权的现状进行审视,通过对我国农村恶劣生态环境的介绍,得出我国农民的环境弱势群体地位,从而更进一步分析农民环境权的意识现状与维权现状,并力求从法律的角度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如我国农民环境权保护的立法缺失、我国农民环境权的执法失衡以及我国农民环境维权困难。 第三部分重点探讨我国农民环境权保护的法律途径。其一,构建农民环境权保护的立法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构的设置和农民参与制度;其二,加强农村环境行政执法,,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建立多形式的监督机制;其三,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农民的生态补偿制度及农村环境法律援助制度。由此从立法的完善,执法的监督和司法救济三个界点分别构建和完善保护农民环境权的相关体制,从而能够更加全面的保护我国农民合法的环境权益。
【关键词】:环境权 农民环境权 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1;D922.6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5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一) 研究背景9
- (二) 研究意义9-10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一) 国内研究现状10-13
- (二)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三)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析14
- 三、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14-15
- (一) 论文主要内容14
- (二) 论文创新点14-15
- 第一章 农民环境权的概念界定15-21
- 一、 环境权的概念界定15-17
- (一) 环境权的概念15-16
- (二) 环境权的内容16
- (三) 环境权的特征16-17
- 二、 农民环境权的概念界定17-21
- (一) 农民环境权的概念17-18
- (二) 农民环境权的内容18
- (三) 农民环境权的特征18-21
- 第二章 我国农民环境权的现状分析21-31
- 一、 我国农民环境权的现状审视21-24
- (一) 我国农村的环境现状21-23
- (二) 我国农民环境权的弱势群体地位23-24
- 二、 我国农民环境权存在的问题24-26
- (一) 我国农民的环境权意识薄弱24-25
- (二) 我国农民的环境维权意识薄弱25-26
- 三、 我国农民环境权问题的原因分析26-31
- (一) 我国农民环境权立法缺失26-27
- (二) 我国农民环境权执法失衡27-28
- (三) 我国农民环境维权困难28-31
- 第三章 我国农民环境权保护的法律途径31-41
- 一、 农民环境权的立法完善31-35
- (一) 明确环境权的宪法地位31-32
- (二) 保障农民对环境的自治权32-33
- (三) 完善对农民的生态补偿制度33-34
- (四) 完善农民环保参与制度34-35
- 二、 农民环境权的执法监督35-37
- (一) 加强农村环境行政执法力度35-36
- (二) 确保农村环保资金投入36
- (三) 构建多元化的行政监管机制36-37
- 三、 农民环境权的司法救济37-41
- (一) 建立利于农民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37-39
- (二) 完善农村的环境法律援助制度39-41
-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4
- 附录44-45
- 致谢45-46
- 作者简介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欣;李杰赓;;环境权主体研究[J];当代法学;2005年06期
2 曹建民;中国农村的法治需求与供给——以法律援助为视角[J];中国司法;2005年12期
3 邹雄;环境权新论[J];东南学术;2005年03期
4 陈泉生;环境时代与宪法环境权的创设[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丘煌;张忠潮;;论环境正义与农民环境权[J];广东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6 乐小芳,栾胜基,万劲波;论我国农村环境政策的创新[J];中国环境管理;2003年03期
7 黄锡生;关慧;;试论对环境弱势群体的生态补偿[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年02期
8 安艳玲,陆根法;解决中国农村环境保护信息非对称性的方法探索[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年02期
9 朱德明,赵海霞;关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二元环境结构[J];现代经济探讨;2005年06期
10 徐丽媛;;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环境权的保护[J];农业考古;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9483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948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