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化探索
本文关键词:我国农村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化探索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建设转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各项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不合理的发展方式也极大地破坏了我们赖以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大气、水资源污染、酸雨、沙尘暴等严重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社会的关注焦点逐步转移到生态文明建设上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已被写入十八大报告。报告指出,我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转变原有的错误观念,从忽视自然转变为尊重自然,从改造自然转变为顺应自然,从破坏自然转变为保护自然。同时,我们还需要将社会建设中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全面的融合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将美丽中国作为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以及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事业也会因此而取得巨大进步。国内学者参考了“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的概念而提出“生态补偿”。历经了自然科学到经济学、最后至于法学的研究领域转变,成为本文所研究的生态补偿制度。学术领域关于“生态补偿”的研究有两条清晰的脉络:一条是从专注自然发展到专注于社会,另一条是由关注成本效益到如今的机制建设。学术理论的这种沿革是科学精神指引下创新的体现。学术研究的与时俱进是符合我国新时期建设的需要。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针对环保问题政府着重加强环境文明方面的治理,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在重点区域要着重建立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各地区间生态联系,已到达共同分担环境治理压力的目的。据此,我们可知,生态补偿不仅仅是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是学术界的共识,更已成为党和国家领导层面认可的理论创新。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看,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之下构建生态补偿制度是将成为今后学界研究的重中之重。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意义在于通过明确界定对生态补偿法律权利义务关系,以便指导生态利益的合理配置,并且规范涉及生态补偿关系的调节方式。从而,借助法治的权威,使生态补偿制度发挥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为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添砖加瓦。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68;X3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新章;周海林;张新民;;中国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基础与阶段推进论[J];资源科学;2009年08期
2 王世进;卢洁;;论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视角[J];环境教育;2009年08期
3 孙万国;;法社会学视域下的生态补偿制度悖论[J];长白学刊;2010年02期
4 梁爱文;刘先长;;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建设面临的困境与路径前瞻——以云南省为例[J];科学与管理;2011年01期
5 梁爱文;李娟;;论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缺失及建构——以云南省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龚高健;;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意义与优化途径[J];江南论坛;2013年10期
7 汪劲;;中国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历程及展望[J];环境保护;2014年05期
8 胡晓登;;构建“以农民为本”的中国生态补偿制度[J];生态经济评论;2010年00期
9 洪尚群,马丕京,郭慧光;生态补偿制度的探索[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年05期
10 张立煌;;生态补偿制度价值之探讨[J];科技信息;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巧萍;;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以《环保法》的修改为视角[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逯飞;杨哲明;黄云飞;曹阳;;河北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A];《河北环境科学》-华北五省市环境科学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艳秋;;关于西部生态补偿制度的研究[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4 王干;沈男;;浅议我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5 牟莹;岳胜辉;;浅议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制化[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6 郭永伟;;完善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制度[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3年
7 付健;;论我国西部生态补偿制度的实现形式——以广西桂林阳朔大榕树风景区群体纠纷为例[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7年
8 刘弘;刘雨林;;论在主体功能区建设视角下的西藏生态补偿制度[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唐钊;杨利雅;;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为例[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丁学坤;;泛珠三角区域自然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学探讨[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张杰平 伍新木;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N];人民日报;2013年
2 雷成海 武绍贵 刘传义 环境保护部华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加快完善生态补偿制度[N];中国环境报;2014年
3 端然;京津冀生态补偿制度亟待完善[N];经济日报;2014年
4 CUBN记者 邓昕睿;生态补偿制度亟待完善[N];中国联合商报;2014年
5 梁振君 曾高文;昌江率先实施生态补偿制度[N];海南日报;2007年
6 记者 柴国荣 徐祖贤;浙江首创生态补偿制度[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7 记者 苏莉 通讯员 向念;细化生态补偿制度[N];湖南日报;2012年
8 尚敏;建立跨界生态补偿制度保护黄浦江水源安全[N];联合时报;2013年
9 陈祖洪 实习记者 肖建;尽快建立生态补偿制度[N];中国环境报;2007年
10 董惠莉;确立河流跨界生态补偿制度[N];中国环境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祥;论中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2 施燕;环境法视野下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闫雪;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单丽;耕地保护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5 张李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6 杨春平;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许辰;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8 张明明;我国农村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化探索[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9 王們;论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D];郑州大学;2006年
10 刘亚成;西藏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西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75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1275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