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农民接受行蓄洪区土地征收与利用方式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淮河干流行蓄洪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7-12-31 07:29

  本文关键词:农民接受行蓄洪区土地征收与利用方式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淮河干流行蓄洪区为例 出处:《江淮论坛》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行蓄洪区 土地征收 只征不转 接受意愿


【摘要】:文章以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土地征收为例,采用207份调查问卷数据,基于多元Logistic模型考察了农民对土地征收、土地只征不转和淹一次补一次三种行蓄洪区土地征收及利用方式的接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民对三种方式的接受意愿取决于其自身对某种方式的未来收益和成本的预期。中青年、非农收入较多、受教育程度较高及对土地所有权有清楚认识的农民更倾向接受土地征收方式,而年龄偏大、生活主要依赖农业收入、受教育程度较低及比较重视土地使用权的农民接受土地只征不转的可能性较大。淹一次补一次受收益与成本之比不明显,接受的农民较少。实证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土地征收方式,土地只征不转方式在行蓄洪区的实施有更好的社会经济基础。
[Abstract]:Taking the land expropriation of Huaihe River main stream flood storage are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uses 207 questionnaire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land expropriation of farmers based on multiple Logistic model. The willingness to accept land expropriation and utilization in flood storage area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studied. The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ccept the three ways depends on their own expectations of the future benefits and costs of a certain way. Non-agricultural income, higher education and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land ownership of farmers tend to accept land expropriation, and older, mainly dependent on agricultural income. Farmers with lower education level and more emphasis on land use right are more likely to accept land only not to be transferred, but the ratio of income to cost is not obvious, and the acceptance of farmers is les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tio between income and cost is not obviou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land expropriation mode,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nd expropriation mode in flood storage area has a better social and economic basis.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重大基金项目“移民工程的跨学科研究”(13&ZD172) 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后退为滩地的土地征收及利用研究”(KYLX_051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2014B30114)
【分类号】:D922.32
【正文快照】: 一、引言 土地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人口增长,人们对土地这一稀缺资源的需求在日益增加[1][2],这也导致了土地征收的不可避免。土地征收在英国被称为“强制购买”[3],在美国则被称为“国家征用”[4]。无论其名称是怎样,如Shavell(2010)所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艳;;土地征收的内涵及法理基础[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刘建生;吴春燕;;土地征收中限制条件与公共利益评估[J];改革;2010年02期

3 方乐坤;;我国土地征收中的公共利益评断模式分析——兼及代议均衡型公益评断模式的成立[J];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4 刘晓;;完善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1年24期

5 董丽娃;李增刚;;论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实现[J];理论学刊;2012年07期

6 虞晓芬;金细簪;;台湾土地征收的经验及启示[J];台湾研究;2012年03期

7 潘琼文;;论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之殇——观国有资产进军房地产浪潮有感[J];法制与社会;2013年01期

8 鞠磊;;论土地征收中政府责任的法律构建[J];学理论;2013年24期

9 周海华;;论土地征收中农民权益的保护——兼论土地征收市场化补偿机制的完善[J];中国不动产法研究;2008年00期

10 严文萍;土地征用与土地征收之解析[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但远中;刘毅;张永超;;我国土地征收立法完善建议[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沈开举;王红建;;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解读——一种检验反证的思路[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3 张杰;赵凯;;当前土地征收工作存在不稳定因素的原因及对策[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九个全国“土地日”: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耕地红线论文集[C];2009年

4 陈莹;;湖北省土地征收时空特征研究[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5 李增刚;董丽娃;;土地征收中的“公共利益”:公共选择视角的解释[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6 林誓聪;;浅谈土地征收纠纷与对策[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程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完善土地征收立法[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2辑)[C];2007年

8 金群;李劲;;浅谈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标准[A];节约集约用地 促进可持续发展[C];2005年

9 陈莹;谭术魁;;土地征收中的农民和集体利益关系研究——以武汉市为例[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黄建新;;试论土地征收(用)中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与对策[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吴锋 冷雪宝 记者 赵子慧;我市启动首个国有土地征收项目[N];南京日报;2013年

2 阮占江;我国土地征收征用亟须专门立法规范[N];法制日报;2007年

3 记者 张广宁;尽心务实抓好土地征收和住房普查[N];桂林日报;2006年

4 莫于川;土地征收征用亟须专门立法规范[N];江苏经济报;2007年

5 记者 陈张;抓好西区土地征收是今后工作重点[N];桂林日报;2007年

6 记者 陈张;我市部署西区土地征收工作[N];桂林日报;2007年

7 记者 陆昀;限制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泛化”[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8 四川省屏山县国土资源局 陈琳;讲规矩讲程序做好土地征收工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9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系 王向前 黄小波;土地征收争议裁决:向独立性看齐[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10 记者 王瑶;加紧推进房屋土地征收工作[N];大同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司朝霞;深圳市土地征收成本对城市住宅价格的传导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陈少琼;土地征收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王红建;土地征收立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4 叶芳;冲突与平衡:土地征收中的权力与权利[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蔡乐渭;论行政法上的公共利益[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鸿芸;土地征收法律制度中公共利益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2 王亚娟;土地征收及其补偿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张轶华;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李建辉;完善我国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的思考[D];兰州大学;2007年

5 郑美燕;土地征收中增值收益分享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兰寿松;村土地征收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7 冷峥嵘;论我国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郝焕;基层政府在土地征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9 李晓婷;新型城镇化下集体土地征收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10 仲磊;土地征收过程中多元主体的意愿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587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13587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9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