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态势感知视域下国家网络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塑造
本文关键词:威胁态势感知视域下国家网络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塑造 出处:《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国家网络安全审查 威胁态势感知 风险控制 动态监测 IT供应链
【摘要】:国家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必须正视"风险残余"的棘手问题,尽管各国为实现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安全均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审查制度或过程,但网络安全的改善状况却并不乐观;指出造成国家网络安全审查效用低下的根本原因是安全风险的"泛在化",需要国家网络安全审查制度改变目前"节点控制"的审查方法,强调国家保有对风险的实时感知和应对能力;威胁态势感知可以作为理念引入到国家网络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塑造过程中,国家网络安全审查应确立"风险控制"的制度价值,采用"动态监测"的审查方式,明确"IT供应链"的审查范围。
[Abstract]:The national network security review system must face the thorny issue of residual risk ", although countrie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ducts and services established safety review system or process is relatively complete, but the improvement of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pointed out that the root cause of national security review, the network utility is low risk" in the pan "need a national network security review system to change the" node control "examination method, stressed that countries maintain real-time perception and 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the threat of risk; situational awareness can be used as a concept to the process of shaping the national network security review of the legal system, National network security review should establish the value system of risk control". Using "dynamic monitoring" review, clear "IT supply chain" the scope of the review.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A04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FX050)
【分类号】:D922.16
【正文快照】: 国家网络安全审查制度是“为维护国家网络安全1而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1],我国《国家安全法》2和《网络安全法(草案)》3均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自此开启了国家网络安全审查制度的法治化进程。但是将我国的国家网络安全审查视为一项法律制度,我们认为还为时尚早,因为现有立法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大军;曹志冬;;突发事件态势感知与决策支持的大数据解决方案[J];中国应急管理;2013年11期
2 ;海洋态势感知势在必行[J];卫星与网络;2013年Z1期
3 安树民;;第四战争周期——机动速度成为信息时代陆军建设的要素[J];现代兵器;1998年05期
4 何奇松;;美印太空合作动因及前景评析[J];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11期
5 刘东坡;费爱国;李革;;C~4ISR系统信息优势度量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7年06期
6 聂忠;黄高明;李敬辉;李仙茂;;海战场环境对赛博空间态势感知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年03期
7 张卓;;海面态势感知面临的新挑战及未来发展[J];现代雷达;2014年07期
8 杨波;李敬辉;吉顺东;;基于UUV支持的水下战场态势感知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3年11期
9 左琳琳;;世界电子信息装备发展研究[J];国防;2013年05期
10 胡艮胜;刘建平;胡睿;;面向智能化推演仿真的敌军兵力分群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海源;田畅;吴泽民;;战术互联网中态势感知信息及其发布的研究[A];2009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四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翟胜军;;安全态势感知的关键是对安全的有效度量[A];第26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新辉;刘茂刚;;空情态势感知的模拟仿真[A];2007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牛彦杰;王智学;张东戈;牛小星;;社会计算视角下的多武器系统协同态势感知[A];2013第一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C];2013年
5 吴振东;史殿习;丁博;王怀民;;上下文态势感知框架的研究与实现[A];第七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1)论文集【oral】[C];2011年
6 赵文婷;王宁;;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分析与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7 王胜国;孙姣;陈凤贵;谢志辉;;空间环境态势感知技术需求分析[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七)——地球物理与核探测[C];2011年
8 谭小彬;张勇;钟力;;基于多层次多角度分析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9 王泽;刘彤;;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重要性[A];第二十六届中国(天津)2012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钟力;;积极主动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体系构建[A];第28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梁冲;美空军强调太空与网络空间优先项[N];中国航空报;2012年
2 俄罗斯科学院天文学研究所所长、联合国近地天体行动小组成员 鲍里斯·舒斯托夫 翻译整理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林雪丹;共同应对太空威胁[N];人民日报;2013年
3 谢泽兵 钱学森运载技术实验室副总研究师;美不断提升空间态势感知能力为哪般?[N];中国航天报;2014年
4 黄志澄;未来太空对抗——未曾对抗先感知态势[N];大众科技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杨君;“断网”敲响警钟[N];光明日报;2014年
6 张海青 牛涛 王耀华;美陆军数字化旅靠“它”指挥[N];解放军报;2005年
7 陈雷鸣;实现情报信息训练的一体化[N];解放军报;2004年
8 孙强银;战场认知:决胜信息化战场的锁钥之一[N];中国国防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晓宇;政府危机决策的信息态势感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吴振东;移动云计算环境下上下文综合的态势感知研究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王强;恶意代码态势感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聂益芳;无线网络中基于信任的态势感知机制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5年
5 燕厚仪;面向态势感知的桌面协作机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胡星;基于位置的态势感知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薛文龙;基于装备虚拟维修训练的态势感知研究、分析与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8 吕昌灵;基于集中式控制的空间态势感知系统[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9 张羽;网络态势感知系统中异常检测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10 骆德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与趋势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777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1377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