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行政处罚功能定位之检讨

发布时间:2018-02-25 03:10

  本文关键词: 行政处罚 法律制裁 惩罚性 补偿性 出处:《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学界通常将行政处罚功能定位为惩罚,以示与其他行政行为乃至他类法律制裁的区别。然此等功能特征有其既定疆域,即以非制裁行政行为作为参照系。一旦冲破该疆域,将惩罚拔高至处罚与他类法律制裁在功能上的分野,超损害之惩罚论势必走上前台,造成惩罚与补偿的对立。惩罚的"超损害性"解读,存在报应不公、放纵违法、前提可疑、操作困难等诸多缺失。为维护法律制裁的体系统一性与功能完整性,保障行政处罚违法阻却与公益损害救济双重作用的发挥,对处罚的惩罚功能宜界定为第二性行政义务的科加,并仅限于用以区分行政处罚与非制裁行政行为。
[Abstract]:Scholars usually define the function of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as punishment to show the difference from other administrative acts or even other kinds of legal sanctions. However, these functional features have their own territory, that is, the non-sanction administrative act is taken as the reference frame. By elevating punishment to the functional distinction between punishment and other kinds of legal sanctions, the theory of punishment of excessive damage is bound to come to the fore, resulting in the antagonism between punishment and compensati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uper-injurious" of punishment exists in retribution unfairness, indulgence in violation of the law, and dubious premis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ystem unity and functional integrity of legal sanctions, to ensure the dual functions of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illegal obstruction and public welfare damage relief, The penalty function of punishment should be defined as Koga of the second administrative obligation, and it is limited to distinguish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from non-sanction administrative act.
【作者单位】: 南京理工大学法学系;江苏亿城律师事务所;
【基金】: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罚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公益损害补偿的视角”(12SFB501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行政罚款功能创新研究”(30920130132017) 江苏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基地(南京理工大学)开放基金资助项目“行政公益损害救济问题研究”(2012FWZF015)
【分类号】:D92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孝猛;责令改正的法律属性及其适用[J];法学;2005年02期

2 胡建淼;"其他行政处罚"若干问题研究[J];法学研究;2005年01期

3 柳砚涛;;行政相对人违法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及预防对策[J];理论探索;2013年04期

4 张骐;论当代中国法律责任的目的、功能与归责的基本原则[J];中外法学;1999年06期

5 胡建淼;吴恩玉;;行政主体责令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属性[J];中国法学;2009年01期

6 朱广新;;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演进与适用[J];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文霞;;公法视域下两种责任的融合:行政处罚与刑罚之衔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2 史际春;孙虹;;论“大民事”[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3 孙晓光;;从家庭本位到个人本位——古代法与近代私法主体之比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4 何志鹏;;非社会契约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5 刘大洪;殷继国;;论行政垄断的行政法规制——兼评反垄断法说[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6 管莹;;侵权法在刑法领域中的形态与冲突[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7 王庆廷;;法律的亲情化求证——一个法理学的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8 颜良伟;陈慰星;;侵权责任成立要件新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9 曹险峰;;罗马法中的人格与人格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10 孙日华;谢慧;;法律客观性的出路——中西对比的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祺国;;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实行垂直管理体制研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张黎明;杨国章;;从法秩序利益看检察权的正当性[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李秀娟;;专利侵权诉讼中实际损失之确定标准——美国的经验[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4 朱富强;;两类立法原则之评述:法理的基础[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5 廖建求;姜孝贤;;法经济学语境下的环境侵权归责原则重构[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杨志利;;强制履行、期待赔偿与最优违约救济[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刘茂林;;村民自治权之规范求证及解题[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8 夏勇;;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从“改革宪法”到“宪政宪法”[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9 张弘;;你就该为我服务,因为我们有约在先——以WTO行政服务契约性为研究视角[A];WTO法与中国论丛(2009年卷)——《WTO法与中国论坛》暨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陈海嵩;;论限期治理的法律属性——一个“法解释论”的尝试[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磊;外交保护国际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邬先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石欣;海洋环境监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黄光辉;知识产权证券化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史根洪;嵌入视角下司法信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安光;论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许英伟;行政协助制度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佳俊;重复保险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镭;商标反向混淆侵权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王庆;预约法律制度演化探究及现有理论之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慧星;;中国侵权责任法解说[J];北方法学;2011年01期

2 董文军;;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J];当代法学;2006年02期

3 李胜利;;购房者利益保护与惩罚性赔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一则司法解释相关条款之评析[J];法商研究;2006年05期

4 李响;;我国食品安全法“十倍赔偿”规定之批判与完善[J];法商研究;2009年06期

5 孔东菊;;论惩罚性赔偿在我国立法中的确立和完善——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到《侵权责任法》[J];法学杂志;2010年08期

6 周江洪;;惩罚性赔偿责任的竞合及其适用——《侵权责任法》第47条与《食品安全法》第96条第2款之适用关系[J];法学;2010年04期

7 刘作翔,龚向和;法律责任的概念分析[J];法学;1997年10期

8 王卫国;中国消费者保护法上的欺诈行为与惩罚性赔偿[J];法学;1998年03期

9 孔祥俊;论工商行政管理中的行政裁决制度[J];工商行政管理;1997年13期

10 鲁夫;《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0条“责令改正”的具体适用[J];工商行政管理;1998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文婧;江国华;;行政登记之功能定位的再审思[J];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06期

2 湛中乐;苏宇;;论我国信访制度的功能定位[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杨军;彭迎春;;教师在法治建设中的功能辨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关山;;公安微博的法律性质及功能定位[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5 韩松;;农村集体经济法律制度的价值目标和功能定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6 ;[J];;年期



本文编号:1532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1532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9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