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研究——基于机动车交通事故精神损害赔偿司法实践的反思
本文关键词: 机动车交通事故 精神损害赔偿 侵权责任主体 责任免除 出处:《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我国《侵权责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均明确规定,机动车交通事故致人严重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物质及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且侵权人民事责任的承担不因其已承担刑事或行政责任而免除。然而,程序立法关于不受理对刑事被告人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的规定,却将刑事被告人排除于侵权精神损害责任主体之外。侵权精神损害赔偿主体范围的实质性限缩,不仅导致现行法条之间的逻辑冲突,诱发了司法不公,更引发了民众对法律价值取向的认识混乱。推动精神损害赔偿主体制度完善的根本在于民事与刑事、实体与程序立法的融合,而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明确刑事被告人的雇主、其他共同侵权人以及保险人独立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亦不失为实现个案公正的可能选择。
[Abstract]:Both the Tort liability Law and the Road Traffic Safety Law clearly stipulate that if a motor vehicle traffic accident causes serious damage to a person, the infringer shall bear the liability for material and spiritual damages. And the tortfeasor's civil liability shall not be exempted from criminal or administrative liability. However, the provisions of procedural legislation on not accepting proceedings for compensation for mental damage to the criminal defendant, However, the criminal defendant is excluded from the subject of tort mental damage liability. The substantial limitation of the scope of the subject of tort spiritual damage compensation not only leads to the logic conflict between the ex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but also induces the judicial injustice. The basic reas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ubject system of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lies in the fusion of civil and criminal, substantive and procedural legislation. Under the current legal framework, the employers of criminal defendants are clearly defined. Other joint infringers as well as the insurer's independent liability for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is also a possible choice to realize the fairness of the case.
【作者单位】: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分类号】:DF522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嘉亮;;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浅析[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高文英;;国家赔偿制度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建立和完善[A];修宪之后的中国行政法——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小红;;再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完善[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4 高建明;;国家精神损害赔偿量化模式研究[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卫江;;消费者精神损害赔偿论[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6 郑伟;;浅述精神损害赔偿[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7 张宏星;梁根科;;浅谈精神损害赔偿[A];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8 倪永飞;王暾;;试论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残疾者和死者精神损害赔偿的确定[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卢腊根;;完善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立法建议[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10 王建林;伍玉联;杨孝平;;论类型理论下国家精神损害赔偿标准的构建——以H省102份案例为样本的实证分析[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下册)[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锋;我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吗[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上海市中和律师事务所 姜志明律师;可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吗[N];解放日报;2000年
3 张立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之补充[N];江苏法制报;2005年
4 孔园园;事故导致流产可否提出精神损害赔偿[N];江苏法制报;2014年
5 戴佳兵 李健鹏;精神损害赔偿:审判先行立法滞后[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刘晓霞;精神损害赔偿[N];河北日报;2000年
7 刘仁文;论人身伤亡的精神损害赔偿[N];检察日报;2000年
8 樊明 朱朝阳;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N];江苏法制报;2005年
9 王远山;浅议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数额[N];江苏经济报;2005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新宝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 王增勤;精神损害赔偿的几个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周琼;论中国精神损害赔偿的事实及相关基础[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焦q;精神损害赔偿的法理依据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3 胡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丽芳;论精神损害赔偿[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赵钰;违约与精神损害赔偿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车丽;论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陈东;论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D];贵州大学;2007年
5 葛维强;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之构想[D];内蒙古大学;2009年
6 李炳涛;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探析[D];烟台大学;2009年
7 张红君;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陆婧;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肯定及其限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李娇;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合理性及制度构建[D];郑州大学;2010年
10 王莘雅;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386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15386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