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艾滋病防治法律政策发展分析
本文选题:中国艾滋病防治 + 法律 ; 参考:《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摘要】:与中国30年的艾滋病防治历史相对应,中国艾滋病防治法律政策的发展可分为关国门堵艾滋期(1985-1988)、艾滋围追堵截期(1989-1994)、隔离与疏导并存尝试期(1995-2004)、科学防治艾滋期(2005-至今)。中国艾滋病防治法律政策有五个特点:政府主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参与模式;预防为主的艾滋病防治综合模式;以科学为本吸收国际经验并适合国情的艾滋病防治制度;比较完善的艾滋病防治法律政策制度;‘防治’与‘打击’并重,法律灵活服务于艾滋病防治。就防治艾滋病相关法律政策而言,我国可能是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国家。
[Abstract]:In accordance with the 30 years history of AID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gal policy of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period of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rom 1985 to 1988, the period of AIDS around the world from 1989 to 1994, the trial period of the coexistence of isolation and guidance between 1995 and 2004, and the period of scientific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IDS from 2005 to present.There are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law and policy: the government leads, the departments are responsible, the whole society participates in the model,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model is integrated, the system of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hich absorbs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adapts to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is based on science;The relatively perfect legal policy system of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ays equal attention to both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law provides flexible services for AID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IDS-related laws and policies, China may be the most perfect country in the world.
【作者单位】: 汕头大学法学院;
【基金】:汕头大学文科科研基金项目“广东省艾滋病防治法律问题研究”(SR14001)
【分类号】:D922.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您想知道怎样防治艾滋病吗?[J];中州统战;2000年12期
2 邹波;朱曼瑜;;中国会成为艾滋病大国吗?[J];北京观察;2001年12期
3 芝沫;防止艾滋病宣传的片面性[J];电视研究;2002年03期
4 寺人;面对艾滋病[J];中国保安;2004年22期
5 荣娇娇;;培训地方宣传官员,营造有效防治艾滋病的舆论环境[J];人权;2007年04期
6 ;首钢志愿者参加“防治艾滋病志愿者活动周”[J];工会博览;2010年01期
7 秦其荣;;对德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考察与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年02期
8 ;关于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的意见[J];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05年10期
9 崔玉英;;崔玉英同志在自治区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J];西藏政报;2006年13期
10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J];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新东;;艾滋病的流行状况及预防对策[A];江苏省性学会第四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吴蔚庆;臧茂兰;张敏;朱宁;;南京市艾滋病流行现状、特点及防治对策[A];江苏省性学会第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黄成瑜;谢渝中;陈思源;舒文;汪菊萍;唐德谊;刘原杰;王治伦;吴笛;白艳;徐小利;;艾滋病病人关怀模式探讨[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9年论文集[C];2009年
4 袁达康;;东莞市艾滋病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探讨[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许新东;郭钟庆;;印度艾滋病流行的现状及防治对策[A];江苏省第二次性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曾毅;;艾滋病的流行趋势、研究进展及遏制策略[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7 包志英;;艾滋病防治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A];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8 李永福;李琼;李旭梅;;通海县一般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分析[A];玉溪市第三届性病、皮肤病学术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5年
9 汪新丽;张春华;王新琦;丁贤彬;;重庆市农村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和信念调查分析[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陈胜林;董宏伟;张琪琼;;舟山市城区服务行业业主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效果评价[A];浙江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学术年会暨2007年当代浙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预防艾滋病工作需要你我同参与[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5年
2 本报实习记者郑明波;社会歧视———艾滋病的最大帮凶[N];人民公安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冯军军;给艾滋病患者一片蓝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4 记者 符蓉;预防艾滋病宣传项目在长启动[N];湖南日报;2006年
5 记者 李莹;我市青少年预防艾滋病活动启动[N];佳木斯日报;2007年
6 记者 陈艳华;我市启动“艾滋病防治进校园”宣传活动[N];长治日报;2008年
7 记者 李硕;让更多艾滋病致孤儿童获得关爱[N];周口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姜洪;防治艾滋病法治与善治并行[N];检察日报;2009年
9 记者 罗侠;全面启动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 坚决打赢防治艾滋病这场人民战争[N];广西日报;2010年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与艾滋病讨论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任;区域性艾滋病综合防治绩效评价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2 孙咏莉;贫困、道德与焦虑[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戴色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发现晚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4 孙起麟;艾滋病病毒感染和治疗动力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慧;伦理共同体:艾滋病防治的路径探讨[D];苏州大学;2004年
2 尤吾兵;防治艾滋病过程中的公正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3 陈静;艾滋病患者的自我身份认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4 王娅娟;滇南主要口岸入境人群HIV-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李真;HIV/AIDS患者感知歧视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谢小花;孕妇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7 党静;石家庄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及感染状况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8 范琳;云南参与艾滋病防治国际合作项目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9 陈怡蓉;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女性PLWHA人群社会影响因素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10 万放换;昆明市某高校2010-2014年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435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1743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