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劳动争议仲裁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连市劳动争议仲裁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等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日益凸显,劳动关系呈现出了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通过劳动争议仲裁方式处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大幅增长。现行仲裁工作制度在适用法律和与法院诉讼衔接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使得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呈现被动状态,不利于劳动争议纠纷的有效解决。 本文以大连市劳动争议仲裁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等方法,首先,对劳动争议仲裁及劳动争议审判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阐述,分析劳动争议有效解决的重要意义;其次,以大连市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开展的现状进行陈述,分析现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次的原因;再次,对国内外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建设的现状进行阐述,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提出设计裁审衔接制度方案,阐述裁审衔接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通过大连市裁审衔接工作的探索提供现行制度框架下裁审衔接的做法和启示,指出大连市要加强劳动争议的裁审衔接,应当从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裁审联动制度、案件庭审观摩制度和裁审信息沟通制度等四个方面进行加强,进一步发挥好处理劳动纠纷的社会效应,维护劳动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
【关键词】:劳动争议 仲裁 裁审衔接 大连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591;F249.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9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9-10
- 1.1.1 问题的提出9-10
- 1.1.2 研究的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0-15
- 1.2.1 国内劳动争议仲裁问题研究10-13
- 1.2.2 国外劳动争议仲裁问题研究13-14
- 1.2.3 国内外文献评价14-15
- 1.3 关键词释义15-16
- 1.3.1 劳动争议15
- 1.3.2 劳动争议仲裁15-16
- 1.3.3 劳动争议审判16
- 1.3.4 劳动争议调解16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6-19
- 1.4.1 研究内容16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6-19
- 2 大连市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原因19-33
- 2.1 现状概况19-24
- 2.1.1 大连市行政部门与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设置19-20
- 2.1.2 大连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发展情况20-21
- 2.1.3 劳动争议案件大量增加21-24
- 2.2 存在问题24-27
- 2.2.1 仲裁权威性弱化24
- 2.2.2 劳动争议仲裁与审判之间环节脱节24-25
- 2.2.3 法院审判压力较大25-26
- 2.2.4 审判资源与仲裁资源的浪费26-27
- 2.3 原因分析27-33
- 2.3.1 关于劳动争议的相关立法不完善27-28
- 2.3.2 仲裁与诉讼分属不同的系统28-29
- 2.3.3 仲裁与诉讼法律依据不同29-30
- 2.3.4 仲裁程序中三方原则虚化30-31
- 2.3.5 仲裁机构相关保障不足31-33
- 3 大连市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发展的解决方案33-40
- 3.1 国内外经验借鉴33-35
- 3.1.1 典型国家劳动争议处理模式33-34
- 3.1.2 国内一些城市的先进经验34-35
- 3.2 裁审衔接工作制度的方案设计35-36
- 3.3 裁审衔接方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6-37
- 3.3.1 “一裁两审”制度的本质要求36
- 3.3.2 提高办案效能的客观要求36-37
- 3.3.3 改进仲裁机构和法院自身工作的现实要求37
- 3.4 裁审衔接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分析37-40
- 3.4.1 立法上确定裁审衔接方案的正当性37-38
- 3.4.2 制度设计上裁审衔接方案的可操作性38
- 3.4.3 实践中裁审衔接方案的社会效果38-39
- 3.4.4 仲裁与审判衔接的保障制度39-40
- 4 大连市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对策研究40-45
- 4.1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40-41
- 4.1.1 确立联席会议成员及联络员40
- 4.1.2 建立工作例会制度40-41
- 4.1.3 建立疑难案件研讨制度41
- 4.2 建立裁审联动制度41-43
- 4.2.1 裁审联动协作制度42
- 4.2.2 风险评估应急制度42-43
- 4.3 建立案件庭审观摩制度43
- 4.3.1 确立裁审开庭互听制度43
- 4.3.2 确立裁审评判认定制度43
- 4.3.3 由裁审双方共同组建合议庭制度43
- 4.4 建立裁审信息沟通制度43-45
- 结论45-47
- 参考文献47-4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49-50
- 致谢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锋;;我能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吗[J];教育与职业;2004年25期
2 张勇;化解劳动争议的方法[J];湖南农业;2005年12期
3 ;我国劳动争议案七大特点[J];职业;2006年10期
4 ;关于做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J];中国劳动保障;2008年03期
5 吉志铭;;泰州建立基层劳动争议调处中心强化劳动争议柔性处理[J];中国劳动;2009年04期
6 ;《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解读[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2年01期
7 高茂祥;;基于劳动争议调解对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理解和思考[J];经济师;2012年03期
8 全国工商联课题组;王全兴;白莲湘;吴文芳;李坤刚;毛红杏;;工商联参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问题研究[J];中国劳动;2012年09期
9 常廷彬;姚震乾;;试论劳动争议调解[J];探求;2012年06期
10 王洋洋;王美蓉;;关于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制度的调查报告——基于南京市18个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的实地访谈调查[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婉婷;;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2 白保群;;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异同[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黄玉华;;劳动争议及其预防[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建平;;当前劳动争议的特点和劳动争议处理中的特殊法律问题[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姚彬;黄良军;;对处理劳动争议效率的思考[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6 顾金林;;简言社区劳动争议调解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征文选[C];2008年
7 刘淑芬;;议劳动争议立法的出现及发展[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8 王中;陈曦;刘显中;侯继山;;我国劳动争议解决制度的反思与重整[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9 李航;;正确处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问题研究[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
10 马建军;;涉外劳动争议的法律适用以及司法管辖[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方芳;本市首家民企劳动争议调解中心成立[N];北京日报;2005年
2 ;我国劳动争议现状及处理对策研究[N];中国企业报;2004年
3 黄世宏;制定人事劳动争议仲裁法[N];福建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钟鞍钢;劳动争议为何大幅上升[N];法制日报;2002年
5 全国政协委员 倪豪梅;加快劳动争议调解立法[N];人民日报;2005年
6 记者 顾荣 实习生 杨立军;劳动争议仲裁遭遇难题[N];西安日报;2005年
7 ;劳动争议仲裁知识问答[N];昌吉日报;2007年
8 赵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草案下旬首次审议[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9 记者 李白蕾;劳动争议立法聚焦四热点[N];福州日报;2006年
10 金英杰;企业应保障职工享有申请劳动争议的权利[N];工人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熊琳;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辉;对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之反思与重构[D];湖南大学;2009年
2 王兾匴;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周艳丽;论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合理衔接[D];湘潭大学;2009年
4 王丽娜;论我国劳动争议分类处理机制[D];青岛大学;2010年
5 杨思远;劳动争议的实证分析与法律救济[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6 朱香艳;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宁静波;劳动争议裁审关系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8 唐菁;论我国劳动争议救济机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9 陶然;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评价及其完善[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10 游妮妮;论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关系[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大连市劳动争议仲裁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13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271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