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护劳动者角度探索双倍工资赔偿制度的法律适用
发布时间:2020-10-23 08:32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署书面劳动合同,与双方未签署书面劳动合同、签署其他形式的协议、视为签署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相比,有着其独特的作用与好处:首先劳动合同载明了很多很用的因素,包括劳动报酬、合同期限及双方的权利义务等;这其中更为至关重要的以及核心的因素是,在真正实际发生了劳动关系的法律争议时,这个时候对于劳动者而言,书面劳动合同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双方之间签署的书面劳动合同,能够证明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并且依据书面劳动合同所载明的规范双方权利义务的内容可以用来约束与规范用人单位,以达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如超过一个月仍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则此时用人单位需应当在超过一个月且不满一年的期限内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即用人单位需要额外向劳动者支付十一个月的工资,此项赔偿法律制度赔偿安排即为“双倍工资赔偿制度”。双倍工资赔偿制度别国并无法律可循,是我国特有的一项法律制度,不够全面与系统。在该制度适用过程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制度最初设立时所期望的减少事实劳动关系,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的预期作用,但伴随而来的,也带来了一些设计之初预料不到的法律问题。并且,由于目前已经施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均未对双倍工资赔偿制度的具体适用作出进一步的规定和解读,所以后续当发生法律争议,涉及相关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中,各地对于双倍工资的范围及如何适用均存在很大的分歧与争议,进而成为司法审判的重大疑难问题。鉴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双倍工资赔偿制度进行深入法律研究,努力探索出一条既有利于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同时又能减少劳动者进行恶意诉讼的双赢模式,最终的法律目的在于更好的保护劳动者,以及进一步减少和释放法院诉讼压力。在进一步充分厘清劳动争议案件中因为双倍工资所涉及到的一些法律问题和法律争议时,能够更好的解决劳动关系中涉及的法律纠纷,最终能够实现法律与实践之间的有效平衡。本文分为三个细化章节介绍双倍工资赔偿制度。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双倍工资赔偿制度,包括双倍工资赔偿制度的缘由、内容以及特征;第二部分介绍了双倍工资赔偿制度的案件解析与存在不足,通过对于案例的解析,进一步提出该制度存在的不足;第三部分介绍了双倍工资赔偿制度如何进行法律完善及提出切实可行的法律措施,从完善双倍工资赔偿制度适用范围、适用对象等多方向多维度对于该制度提出了合理的法律建议,以期在后续的实践中能够起到更好的法律效果。
【学位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922.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本文研究法律背景
二、本文研究法律意义
第一章 双倍工资赔偿制度概述
第一节 双倍工资赔偿制度设立缘由
一、所涉立法背景
二、设立原因
第二节 双倍工资赔偿制度的法律内容
第三节 双倍工资制度的法律意义及特征
一、设立双倍工资赔偿制度的意义
二、双倍工资赔偿的具体法律特征
第二章 双倍工资赔偿制度的案件概述与问题解析
第一节 案件概述
第二节 问题解析
一、仲裁时效不够清晰明确
二、赔偿工资构成不清晰
三、支付期限未作明确规定
四、未将用人单位主观善恶意纳为考量标准
第三章 完善双倍工资赔偿制度的法律建议
第一节 增设制度考量要素
第二节 合理确定赔偿期限
第三节 明确双倍工资的具体构成
第四节 明确双倍工资支付的仲裁时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2793
【学位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922.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本文研究法律背景
二、本文研究法律意义
第一章 双倍工资赔偿制度概述
第一节 双倍工资赔偿制度设立缘由
一、所涉立法背景
二、设立原因
第二节 双倍工资赔偿制度的法律内容
第三节 双倍工资制度的法律意义及特征
一、设立双倍工资赔偿制度的意义
二、双倍工资赔偿的具体法律特征
第二章 双倍工资赔偿制度的案件概述与问题解析
第一节 案件概述
第二节 问题解析
一、仲裁时效不够清晰明确
二、赔偿工资构成不清晰
三、支付期限未作明确规定
四、未将用人单位主观善恶意纳为考量标准
第三章 完善双倍工资赔偿制度的法律建议
第一节 增设制度考量要素
第二节 合理确定赔偿期限
第三节 明确双倍工资的具体构成
第四节 明确双倍工资支付的仲裁时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全兴;粟瑜;;用人单位违法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条款分析[J];法学;2012年02期
2 王利明;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年05期
3 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本文编号:28527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2852793.html